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纪念钱之光诞辰120周年 | 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二)

  编者按:2020年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原纺织工业部部长钱之光同志诞辰120周年。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建立后,钱之光同志在领导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以远见卓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率领纺织工业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开辟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值此之际,《中国纺织报》特开展“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纪念钱之光诞辰120周年”系列报道,缅怀他对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开辟纺织工业发展道路
  
  钱之光任新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后任部长、党组书记),直到1981年任国务院顾问,主持纺织工业部工作(其中1970~1977年一轻、二轻、纺织三部合并任轻工业部部长),领导全国纺织工业32年,为开辟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1995年2月23日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走上世界纺织大国的道路》一文认为,“在标志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状况的衣、食、住、用、行中,我国人民的衣着状况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在国内,城乡差别最小;同发达国家比,也是差距最小的领域。”“钱老把一个半殖民地的纺织工业,改造和发展成世界纺织大国,这条道路是怎么过来的?”他讲了四条基本经验:一是毕生坚持一个宗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二是坚持自力更生与学习国外相结合;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不赶“风”、不浮夸;四是忠诚的敬业精神。“我国纺织工业走上世界纺织大国的道路,就是这种精神的胜利。”
  
  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首要问题。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中,就明确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建设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钱之光深刻领会毛主席重要指示的精神,深知中共中央任命他领导轻工业战线工作的重要使命,为实现毛主席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开国之初,国家新建,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人民衣被甚少,发展纺织工业,增产纱布,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解决发展重工业的资金问题,就成为纺织工业的根本任务。怎么把纺织工业发展更快些,更好些,走出一条多快好省发展纺织工业的路子,一直是钱之光几十年来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目标。我们研究他领导纺织工业几十年的经验,在陈锦华所讲四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化为以下十个方面,阐述钱之光开辟纺织工业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终于建成现代纺织工业比较完整的体系,为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肩负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1949年春夏之交,中共中央安排钱之光参加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委员,在陈云、薄一波领导下,参加了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一系列工作,就深知发展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大作用。1949年7月,他随陈云到上海参加全国财经会议。会议的一个重点是研究恢复纺织工业的生产,安排棉花收购,稳定经济,稳定市场。接着,陈云又要他在北平主持召开全国棉花会议,以解决恢复纺织生产的原料问题。钱之光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为了改变纺织工业殖民地性质,维持和恢复纺织生产,以促进人民经济的发展,并为维持和相当改善广大职工生活,因此本年度棉花供应的解决,不仅是单纯的采购问题,而是有关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工作。”
  
  随后,投机资本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抢购“二白一黑”(粮食、纱布、煤炭),掀起物价上涨风,妄图搞垮人民共和国。陈云亲自主持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的工作。1949年11月,特别派钱之光先到上海、汉口,适当调度两地纱布存量,同时促进华中棉花东运,以保证汉口及湘粤纱布供应,平抑物价。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是纱布。”“保证纱布供应及时,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很大的。”因此,对纱布实行了统购统销的政策。为了保证全国人民都得到适当的棉布供应,1954年9月又开始实行了棉布计划供应的办法。这使钱之光更加体会党中央命他担任纺织工业领导工作,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提供国家建设资金的重大历史使命。
  
  1950年7月,在北京东交民巷纺织工业部办公楼前,钱之光(前排左八)、陈维稷(前排左九)和出席全国纺织机物料会议的代表合影。
  
  1953年秋,毛主席主持会议,专门讨论纺织工业发展问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都参加了会议。毛主席认为钱之光汇报中提出250万棉纺锭纺织厂的建设规模,还可以再大一些,从而确定了纺织工业大规模建设的决策。同年10月,中共中央对纺织工业部党组的批示中指出:“纺织品的供应是关系全国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关系党和政府与人民联系,特别是与农民联系的一件大事。因此,在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与继续努力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的方针下,应及早注意适当地发展纺织工业的问题。”“在5年内应考虑至少争取增加300万左右的纱锭(包括50万锭扩建在内)而不是250万锭,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基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棉布的需要。”1956年3月,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毛主席汇报时提出,为了较快地积累建设资金,应多搞纺织工业时,毛主席说:“你们为国家积累资金,很重要,能够多搞,尽量多搞些。”“多搞轻工业,就是多搞重工业。”“只要有原料,有销场,尽量搞。投资1元,回来4元、3元,为什么不搞?”
  
  1956年9月,钱之光在中共八大会上发言,以他主持纺织工业部几年来的实践,进一步阐述了发展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他说“发展纺织工业,不仅可以满足人民需要,而且可以较快地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纺织工业为国家积累了将近100亿元(包括工业利润和税收),相当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总额的38%左右。现在新建一个10万纱锭3500台布机的棉纺织厂,所需投资3500万元,在正式投产后,只要一年时间,即可全部收回投资。印染、毛纺织厂等,收回的时间还要短一些。这样积累的速度和数量,对发展我国工业是有利的”。
  
  几十年来,钱之光都以肩负发展纺织工业的历史使命,身体力行,并教育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树立发展纺织工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大局,抓紧抓实,更以他远见卓识、求真务实的精神,勤政廉政,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他离开纺织工业领导岗位时,“使纺织工业成为率先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产业部门,在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解决了穿衣问题。”
  
  抓住主要行业重点发展
  
  在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在纺织工业内部十几个行业中,根据全国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迫切需要解决的穿衣问题,资金积累较快的棉纺织行业重点发展。全国解放之初,人民缺衣少被,棉布是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的纺织品。钱之光到任后,一方面在中财委的领导下,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棉花增产、收购、供应工作,大力恢复现有企业的生产,增产纱布;一方面组织起机械制造力量,试制棉纺织成套设备,建设新的纺织厂。在保证棉花供应的基础上,“一五”期间就开展了五个棉纺织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适当地建设了毛、麻、丝纺织厂。
  
  他在中共八大会议上的报告中特别提出,为了满足人民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充分利用纺织原料资源,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除继续建设新的棉纺织厂外,还应该适当增加毛、麻、丝等纺织工业的比重,在羊毛、蚕茧、麻类产区,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建设毛、麻、丝纺织厂。
  
  在大规模建设棉纺织基地的同时,在一个行业内部,更要注意上下游工业的配套发展,解决适应人民迫切需要的最终产品的增产。如建设棉纺织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印染厂、针织厂的配套建设,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纺织品。当然,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原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都由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现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抓生产同时要抓原料、抓销售。在这条产业链上,还要再加上纤维和服装工业的配套发展,科技、信息的配套和营销渠道的发展等,组建起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只抓生产一个环节,只得到微薄的加工费,企业就难以生存下去了。系统地抓,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扩大经济社会效果。
  
  自主建设靠纺织机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发展纺织工业,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建设纺织企业需要的成套设备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再生产理论,必须首先发展纺织机械制造工业。纺织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发展的好坏。
  
  早在1950年,为了建设三个新型的棉纺织厂,钱之光就开始把纺织系统的修配厂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组织,分工合作,专业生产,全国成套”的方针,设计、制造棉纺织成套设备,装备新建的纺织厂。随着“一五”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建设,钱之光一面提高由修配厂组织起来的纺机制造厂的技术水平,一面建设几个大型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纺织机械厂,逐步地成功制造出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棉、毛、麻、丝等纺织专用设备和化纤专用设备,适应了纺织加工和化纤工业发展的需要。
  
  1958年经济管理体制下放,纺织机械厂曾一度下放地方直接管理,并归口机械工业部,但由于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纺织工业,要求纺机厂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成套纺织设备,当时下放后的纺织机械工业由于分散管理,往往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不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按照纺织工业部党组的要求,决定把纺织机械厂重新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毛主席在听取钱之光汇报时曾一再指示:“纺织机械生产能力小了,应该多搞一些。”“专用设备有条件自己搞的,不要依靠机械部门。”“凡是机械部不干的,你们都干,积极抓人,自己干,这样才有保证。”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支持下,纺织机械工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不但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及时地提供了成套的先进设备,而且支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工业建设,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创汇。纺织工业部也因此被称为“半个机械工业部”。
  
  大力建设纺织新基地
  
  在原料、设备配套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纺织工业的新厂建设,才能在“一五”计划期间,迅速建成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五个大型的棉纺织基地,缓解了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加快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资金积累。
  
  在大规模建设新厂的同时,注意改变旧中国纺织工业集中在沿海的不合理布局。棉纺织厂大部分建在华北、中南、西北及新疆等产棉区,毛纺织厂建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产毛区,丝绸厂主要放在四川、浙江、江苏等蚕茧产区,这就大大改善了纺织工业过去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的畸形布局。
  
  在大规模进行新厂建设时,同时进行老厂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老厂的潜力。1956年3月,毛主席在听取钱之光汇报时指出:“技术改造这个问题很重要,这方面的潜力很大。”1958年,钱之光在中共八大会议发言中特别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继续发挥其生产潜力。七年来,纺织品生产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和发挥原有企业的潜力”。他同时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棉布的需要,不仅要注意数量,还应及早注意纺织品的质量、品种和花色问题。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纺织品将要求更好的质量和更多的品种花色。这种趋势还要发展。因此,纺织部应特别注意加强新产品的设计工作,认真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在老厂技术改造中,特别注意配备有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花色的设备,并大力组织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使这些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在组织生产工作中,更特别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节约一两花、一寸纱。更要注意改善劳动条件,搞好职工生活福利。在全行业中,总结推广各项先进工作法和勤俭办企业的先进典型,形成“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辛苦我一个,美化亿万人”的行业精神,多快好省地发展纺织工业。
  
  组建起门类齐全的建设队伍
  
  从1953年开始,为了适应人民对纺织品的迫切需求和多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纺织工业开始大规模的新厂建设。为此,积极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安装队伍等基本建设力量,并在全系统调集和培训有关技术人员。在建设工作中,采用标准设计,改善施工管理,实行工厂化施工等先进方法。1956年3月,钱之光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满意地说:“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电工、化工业,你们也这样多。”“利用标准设计,节省工作量50%,这样做很好。”“轻工业赚钱,又多又快,好办重工业。”
  
  钱之光在中共八大会议发言中说:“新建各种纺织厂,应根据我国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尽量采用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的先进设备,以保证新厂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保证完成纺织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必须继续加强基本建设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设计、施工和安装方面,已组织了一支可以担负这一任务的队伍,同时在工作方法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新厂建设时间已经大大缩短。目前建一个棉纺织厂,如果原料、设备等能够按照需要及时供应,将比1953年缩短工期约6个月,工程造价大大降低,工程质量也逐步提高。”
  
  由于有自己的设计、施工、安装队伍,又是自己提供成套设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就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北京、石家庄、邯郸、西安、郑州等五个新纺织基地中每个厂的建设,基本上都是一年半左右建成,一年半左右收回全部投资,这就很快缓解了纺织品的市场供应和增加了国家建设的资金积累。
  
  1958年,国家实行经济管理体制下放,原由部管理的各类纺织厂下放地方管理,基本建设施工、安装队伍同时下放地方领导。纺织设计院和纺织科学研究院仍由部领导,重点加强新兴化纤工业的设计和全行业重大科研工作的科研攻关和创新。
  
  原料是基础的基础
  
  多年来,纺织工业面临的问题,一直是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原料又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根本问题在于原料,原料是基础的基础。
  
  在钱之光到纺织工业部任职前,就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领导下,抓棉花生产,召开全国棉花会议,改良棉花品种,加强纤维检验,贯彻合理的棉粮比价,使棉花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定的发展,适应了“一五”纺织工业建设的需要。
  
  1949年7月,陈云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讲话指出:“组织购棉这件事情,担子很重。”“华北、华东、华中都要保证棉花收购计划的完成。”钱之光在全国棉花会议总结时说:“本年度原棉供应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单纯的采购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1951年5月,纺织工业就因棉花供应不足,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全国公私营纱厂于6月6日起停工一个半月。可见棉花供应对纺织生产的重要。关于发展棉花生产的重大意义,1962年2月陈云在国务院部委党组成员会上说:“国家用一块钱收购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就可卖4块钱,如果用来生产针织品,回笼的钞票就更多。”
  
  1958年钱之光在中共八大会议发言说:“发展纺织工业,还必须积极解决原料的增产和储备问题。纺织工业的大部分原料都取决于农业,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不仅直接影响到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原料质量的好坏,也关系到纺织品质量的高低。”“希望农业部门、农产品采购部门和各地同志,在注意增产粮食的同时,也注意增产纺织原料,提高原料质量和改善供应工作,如改进羊种、提高羊毛质量,使我国精纺用毛能及早自给;增产蚕茧,提高蚕茧质量;改进棉花的轧制工作,减少棉花含杂等等,并在增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原料的储备。”1958年1月,国务院对商业部关于棉布供应问题报告的批示指出:棉花、棉布都应增加储备。“有了这个储备,如果遇到一个歉年,就可以基本上保证棉纱生产与产品质量的稳定,也不至于在棉花歉收时再减少人民的消费定量。”以后,不但农业部、商业部、合作社、纺织部和省市共同抓棉花生产,周总理也每年都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棉花会议。可见纺织原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在抓原料生产的同时,特别注意根据原料的供应情况,合理组织纺织生产,搞好原料和生产的平衡。1960年5月,李先念在听取纺织部关于生产安排的汇报时指出:生产安排,必须坚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原则,不能满打满算。”同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纺织部关于生产安排的报告又特别指出:今后在安排纺织生产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执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原则,以更好地组织生产和保证市场供应。更要注意原料储备,以丰补歉,坚决不搞“无米之炊”。
  
  钱之光领导纺织工业部几十年,在组织生产中,一贯坚持这些原则,坚决顶住棉花“放卫星”等浮夸风,虽然一时受到了一些非难,但保证了纺织工业平稳有序的发展,更得到了普遍的称颂。对于每年的棉花产量,相关部门历来看法不一致。每当出现争执不下时,李先念总是同意钱之光的看法,并以钱之光的计算数据为准,确定生产销售计划。
  
  发展现代化学纤维工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滞后的大国。要解决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关键要解决原料问题。棉粮争地成为历来困扰全局的重大难题。根据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增加纺织原料的供应,不能全靠农业原料,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早在60年代初,钱之光经过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国外解决纺织原料发展化学纤维的调查研究,就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实行“发展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得到采纳和支持。党中央在对纺织工业部党组关于发展化学纤维的批示中指出:报告中提出的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发展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这个方针,就可以大大增加纺织工业原料的来源,加速纺织工业的发展。
  
  发展化纤工业也要从原料抓起。钱之光在抓化纤工业的发展时,总是从国内外所能提供的原料出发,规划化纤工业的发展。首先发展以棉短绒和木材为原料的粘胶纤维,以后又发展以石灰石为原料的维尼纶纤维。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起来后,经过周总理、毛主席的批准,又从国外引进四套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纤项目,建成上海、辽阳、天津、四川等四个大型的现代化的石油化纤厂。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已年近八十高龄,还以惊人的毅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亲自规划、安排了引进生产涤纶纤维50万吨的特大型江苏仪征化纤厂的建设。至此,全国化纤工业已建成和在建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达到了李先念对钱之光说的“化纤不搞到100万吨,不让你到八宝山去见马克思”的要求。
  
  随着一批现代化的特大型化纤联合企业的建成,不但解决了纺织工业的原料供应问题,而且使纺织工业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大力建设人才队伍赶超世界科技新水平
  
  在纺织工业发展中,钱之光从一开始就狠抓人才队伍的建设。早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就调整纺织教育事业,合并专业,建设华东纺织工学院,以后发展到纺织大省都建设了纺织工学院和各类纺织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在抓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科研力量。1955年在北京建立了纺织科学研究院接着又建上海分院,随后许多省市也建立了纺织科学研究所。由于各类生产建设、经济管理、科研队伍的壮大,保证了纺织工业大发展和进军世界科技新水平的需要。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60年代初,又专门成立了纺织新技术办公室,调集各个行业的技术力量,以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著名纺织专家张方佐为主任,采取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群众“三结合”的方针,集中力量,抓住棉纺织、印染、针织、化纤和毛纺织等行业成套设备的研制,把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职工群众的技术革新成果熔为一炉,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棉纺织成套设备和其他行业的成套设备,适应新厂建设和老厂改造的需要,使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品种开发等都得到不断的提高。
  
  我国化纤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两个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试验性粘胶纤维小厂。发展化学纤维只能采取引进、吸收、消化、再创造的办法。最早是从建设粘胶纤维厂开始,而后在60年代建设维尼纶厂,都是先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粘胶纤维厂和维尼纶厂,随即消化、吸收、再创造,自力更生开发出成套新设备,建设一批粘胶纤维厂和维尼纶厂。随着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业在世界的兴起,经周恩来、毛泽东批准,又从日本、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新设备,建设了上海、辽宁、天津、四川四个大化纤基地。不久,又建设了特大型的江苏仪征化纤厂。此后,经过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再创造,使我国化纤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建设合成纤维工业中,仪征化纤厂首开利用国外资金的先河,自己“借债、还贷”,使仪征化纤厂很快的建设起来,为利用外资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的工业开创了一条新路。
  
  进入世界纺织品贸易行列
  
  在组织纺织生产中,努力抓好内外销两个市场。建国初期主要是抓内销市场,努力解决人民衣被甚少的问题。不久,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开始向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品种花色丰富多彩,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欢迎。虽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绸产品,也深受那里人民的欢迎,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丝绸产品也不断增加。
  
  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外汇,进口粮食需要外汇,而我国纺织工业又是国家最具出口创汇条件的行业,为了扩大纺织品的出口,国家实行“以进养出”的方针,进口原料,出口成品,抓外销市场,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为此,纺织工业部在60年代初,就派人常驻香港,调查研究,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同时自主研制和引进先进的纺织及印染后整理设备,对老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发展花色品种。钱之光特别提出要“投其所好”,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为国家多创外汇。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出口外销开始大步前进,进入世界纺织品贸易主要国家行列,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出口创汇最多的一个行业。
  
  关心职工生活和改善劳动条件
  
  钱之光在中央苏区任对外贸易总局局长时,就聆听了毛泽东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毕生贯彻报告中提出的“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的要求。他领导纺织工业,总是一手抓生产建设的发展,一手抓职工生活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全国解放之初,钱之光在公营纺织厂会议上,就要求企业“对压迫工人的反动的、腐朽的管理制度加以整顿和清除,实行民主管理,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各公营和私营纺织厂随即废除了侮辱工人人格的搜身制和取消了封建把头式管理工人的“拿摩温”制。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工资改革: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废除累退,实行无限制计件工资制。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又批转了钱之光关于改进纺织厂工时制的报告,由每天两班12小时工作制改为每天3班8小时工作制。
  
  针对纺织厂生产车间温度过高,影响工人健康和不利正常生产的情况,纺织工业部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各企业增添通风降温设备,大力降低车间温度;又专门召开劳动保护会议,要求各企业建立安全卫生责任制,改进机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装置,建立卫生保护网和劳动保护专职机构,防止和消灭职业病及各项工伤事故的发生。国营企业更增建了职工宿舍、医院、托儿所、哺乳室和子弟学校等福利设施。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还将国家奖励纺织职工增产节约的奖金,在青岛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职工疗养院。
  
  1951年,中国纺织工人休养所在青岛建成,钱之光前往祝贺。
  
  “一五”期间开展的大规模新厂建设,在安排生产建设计划的同时,都严格安排各项生活设施的建设。每个新厂不仅有一排排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各项生产设施,而且有一座座条件较好的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医院、子弟学校等生活福利设施。“二五”及以后一个时期也都是如此,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些方针、措施的实施,使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福利大为改善。工人们称过去的车间高温闷热难当,现在是“车间里的春天”,是纺织工人的“第二次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提高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推动了纺织工业生产建设的蓬勃发展。钱之光毕生遵循毛泽东的教导,执行生产、生活两手抓的方针,仍是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
  
  *              *              *              *
  
  我国纺织工业,虽然是国家重要的传统工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建国初期它的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穿的商品在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20%左右,但在旧中国它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纺织工业,原料、设备大多依靠进口,厂房简陋,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劳动条件恶劣,生产效率低下。怎样把这样一个旧中国的纺织工业,改造成新中国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现代纺织工业,怎样把它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钱之光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纺织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开创多快好省建设纺织工业的发展道路,排除各种干扰,脚踏实地地不断发展,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结束了旧中国依赖进口原料和设备的历史,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行业比较齐全,能独立自主发展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自立于世界纺织大国之林,为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发展和迈向世界纺织强国,奠定了比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钱之光为国务院顾问。这一年,纺织工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看:纺织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倍;棉纺锭比1949年增长了2.8倍,由居世界第七位跃居到第二位;棉纱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8.8倍,从1970年周总理在接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时,宣布当年棉纱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以来,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化纤工业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年中产量和在建的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万吨;纺织机械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与技术水平上,都适应了纺织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且援外出口到亚、非、拉和欧洲35个国家,纺织品出口到146个国家和地区,创汇比1950年增长了145倍,进入世界主要纺织品贸易国家行列。1981年全国人口比解放初期增长一倍,在达到10亿人口的情况下,人均棉布消费量为10.3米,比1952年的5.71米增长了80%。1983年国家正式宣告取消纺织品的各种票证,结束了长达29年纺织品凭票供应的制度,表明全国人民穿衣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钱之光传》编写组
  
  吴鹤松  陈义方 张国和
  
  薛庆时 王 烈 王福葱
  
  (本文节选自《钱之光传》第十五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