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温州服装行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对策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 发布日期:2006-07-28
   温州服装为温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温州服装业现有企业近3000家,产值超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年产5万套以上的西服企业200多家,分别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平阳、永嘉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各类专业生产基地。服装业在该市经济发展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值占全市比重达15%,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支柱产业。 

   随着生产经营全球化的加快,服装业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和批量比较大的生产环节向大陆转移,国内服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温州经济水平的升高,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造成温州经济水平的升高。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造成温州服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温州原先最引以为豪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而产业技术含量却没有及时跟进,大部分还是生产低档次的产品。现在西部、东北在大开发,内地也在逐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产业,那里有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土地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理清工作思路,促进温州市服装业发展结构调整,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温州服装行业发展现状 
  温州服装业主要由男装、女装、休闲装、外贸服装、针织服装、童装等构成。 
  经统计,2003年全市服装企业约3000家,行业销售产值为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出口交货值6.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28%。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其中报喜鸟、庄吉、美特斯·邦威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 
  全市有45个品牌达到国家质量最高等级标准“优等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只(“报喜鸟”、“庄吉”);中国名牌产品4个(法派、庄吉、报喜鸟、美特斯邦威);浙江省著名商标20只;浙江省名牌产品16个;10家企业进入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7家企业跻身全国民企500强;7家企业获2003年度国家免检产品证书;15家企业被评为2003年“温州轻工行业百强企业”。68家企业通过IS09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据调查统计,到2003年底,全市在国内建立销售分公司、办事处、总代理、总经销等6000多处,设立连锁专卖店10000多家。以连锁专卖、特色市场为基础、以特许经营、品牌加工为重点的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张。在国际市场,温州服装外贸已销往13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欧洲、美国、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尤为快速,产品以女装、休闲服和内衣居多。 
  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授予瑞安市“中国男装名城”荣誉称号,授予乐清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荣誉称号。另外,温州市还被列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试点城市之一。 

  二、温州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温州服装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从总体技术水平来看,还普遍存在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信息化水平滞后、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温州服装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这些都给服装的生产成本带来压力。温州原先最引以为豪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直接带来的后果是竞争力的衰退。温州服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却没有及时跟进,大部分还是生产低档次的产品。 
  2.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欠缺是目前温州服装业面临的难题。温州服装的研发投入普遍少于广告投入。比如“报喜鸟”,其每年投入费用只相当于广告投入的60%。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像报喜鸟、夏梦、庄吉、法派等,还是会在研发和营销这两头花大力气,设法不断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成为营销型企业。而更多的本地男装企业可能自身品牌越来越弱化,变成专门承接加工的生产型企业。 
  3.温州的服装业,除研发能力不强,还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培训滞后等问题。“温州不缺老板,缺的是各个专业层次的经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温州服装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4.国外品牌向中国市场进军的脚步大大加快,温州的服装业缺乏竞争优势。国外品牌与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将从设计、面料、工艺、品质、价格、服务、文化、店面、客户管理及广告等方面复合展开。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国家服装产业已历百年,科技开发、品牌价值、贸易信息等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占据着高端和大部分中端市场,近期内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中、低端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温州服装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 
  1.产品结构。一是结合自身能力及市场情况,紧跟时尚,根据流行色、流行款式、流行面料,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要注重服装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内涵的提升;要追求高档化、品牌化的服装品味;要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服装款式;要采用新奇化、多样化的服装面料;要达到高安全性能、高环保的服装质量。同时,要重点发展中高档男装,着力发展女装、休闲装、童装和职业装,产品要系列化,品种要多样化。二是大力运用服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开发生产服装新品种。积极采用彩色棉、纳米面料及手感、舒适性、抗皱性、免烫性、吸湿性更好的新型纤维面料,高档仿真丝面料以及涂层、泡花、植绒、磨毛、绣花、轧光面料等,开发生产服装新产品。 
  2.工艺与装备结构。一是推广应用数字化服装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二是努力采用服装CIMS系统,争取有所突破。服装产品越来越趋于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对服装企业设计和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集成制造系统。采用服装CIMS系统可以改变服装企业传统的设计方式、制造方式、营销方式和经营模式,集CAD、PDM(服装设计信息管理)、CAPP(服装工艺信息管理)、CAM(服装设计结果输出)、FMS(柔性生产系统)和企业管理、营销网络于一体。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电子商务,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服装网上定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电子数据交换(EDI)、商品零售(POS)、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应用,并逐步走向集成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3.人才结构。一是企业应建立一支专业布局、学历层次、年龄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稳定的科技团队。在专业布局上,应配置服装设计、机械、计算机应用、电子、外贸、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学历和技术层次上,应建立一支初、中、高级职称相匹配、年龄结构合理的宝塔型的科技队伍;在建立人才的方式上,应以引进本科、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自主的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自己的人才力量。二是应改革分配方式引人留人。温州服装产业缺乏人才,有环境的原因,也有产业本身的原因。从产业本身来讲,企业家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惜投入重金,对经营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有更多充电机会,把企业真正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另外,分配是一个重要的引人留入手段,比如让经营者、设计总监等企业骨干参与经营利润分配。庄吉尝试过拿出全年利润的25%作为经营者的分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是逐渐培育白领阶层、职业经理人队环境的形成,争取率先在服装行业有所突破。 
  4.行业结构。服装行业有向超大型和超小型企业两极发展的超势。因此:一是鼓励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吸引外资、引进外来人才,加速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鼓励资产重组、国际知名品牌合资,走联合之路,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并逐步组建超大型、跨区域、跨国服装企业集团。二是鼓励中小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灵活模式;并不断进行市场细分,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专业化、与大企业的配套化能力,促进竞争力的提升。三是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运营模式。纵观世界著名服装企业,其设计、生产、营销普遍是“三位分离”的,很少有“三位一体”的,因此,加工能力强的企业,应以加工作为自己的定位。设计、营销能力强的企业应抓住自己的强项,不必要分散自己的资源。 
  总之,要协调专业化分工,合理布局,通过不断努力,逐步优化产业集群的结构。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