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国内丝绸业风险潜伏

来源:国际商报 陈亦庆 (2006-7-17) | 发布日期:2006-07-18

     海关统计显示,1~4月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约25569吨,同比减少约14.28%。长丝类出口量同比减少32.6%,其中桑蚕丝出口1935吨,同比减少38.52%;短丝类出口增加31.71%,其中绢纺纱线出口4278吨,同比增加44.52%;绸缎出口量同比减少20.59%,其中坯绸出口5258万米,同比减少25.44%;服装出口量同比减少16.47%,其中梭织服装出口3347万件(套),同比减少20.93%。

  1~4月,占全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6.07%的7个主销市场出口丝量约19450吨,同比减少约17.13%。其中对美国、香港、印度和德国出口的丝量分别同比减少约21.28%、15.22%、39.91%和12.75%,对日本、意大利和韩国出口的丝量分别同比增加约5.57%、6.7%和1.48%。

  丝绸出口量下降已成定局

  丝绸出口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我国茧丝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产品库存大幅度下降,我国茧丝生产跟不上内外销需求的增长,加上我国虚拟交易市场的过度炒作,引发了去年11月以后茧丝价格的暴涨。国内外供求矛盾的加深,使我国市场价格的初期上涨较快地得到了国外市场的积极认可,尤其是印度市场。据报道,去年11月印度市场的中国丝价同比上涨53%。接着,日本和欧洲市场也相继接受了我国的报价。然而,需求不能长期支撑高价格。我国丝绸价格持续非理性冲高,严重背离了基本面。印度市场首先表现出难以承受,其丝绸业相继减产或转产,进口停滞,其他主销市场也随着“变脸”,国际市场对我价格上涨的认可没能继续。

  尽管国际市场需求客观存在,但价格非理性的急速攀升,迫使国内需求大幅下降,加上市场对我国春茧增产预期的炒作,国内茧丝价格持续下行。价格的暴涨暴跌使业内各方无法对行情形成合理的预期,客户普遍观望,出口急剧下降,消费一度呈现“真空”。尤其是丝类和坯绸出口的下降最为敏感,其次是服装等制成品。因此,1~4月对印度出口的丝量(主要是丝类和坯绸)减少了约39.91%,对美国出口的丝量(主要是服装)也减少了约21.28%。

  业内人士认为,国际市场有需求,只要国内价格稳定,信心就会恢复,下半年的销售形势总体上也会比上半年好。然而同时也必须看到,今年已失去的销售季节难以挽回。一旦误了“农时”,全年的“收成”就成了问题。此外,诸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税率的可能下降、印度对我绸缎的反倾销,以及新的贸易磨擦等也将制约今后的丝绸出口。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全年丝绸出口出现负增长已成定局,下降15%也可能是较为乐观的估计。

  秋茧生产增幅预计较大

  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的春茧生产低于人们的预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蚕种紧张,种源复杂,品种繁多,质量不一。虽然经各地努力很多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某些蚕种“多国部队”的“水土不服”,或“亚健康”,影响了蚕茧产量和质量。

  一些产区前期干旱,后期发生暴雨或洪涝,有的地方在重要的饲养阶段气温不稳定或偏低,或雨水偏多。

  各地发种量(张数)虽然增加较多,但张种的卵量减少。此外,由于蚕种紧张,今年各地缺少往年的计划外的外来种,这也部分地影响了蚕茧的产量。

  某些主产区因经济相对落后,养蚕设施、条件等方面难以跟上迅速扩张的规模要求。

  蚕茧与粮食等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价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其比价效应有所削弱。

  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今年的秋茧产量估计会有较大增加。虽然上述某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但其中影响今年春茧生产的蚕种方面的一些问题,在秋期来临前会陆续得到妥善解决;今年虽因国内外销售减少使茧丝供求矛盾全面缓解,但从总量计算,全年供应仍会有一些缺口,尤其是产能的扩张,年内供应紧张的状况还难以完全消除,这对价格仍有一定的支撑力;国家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也会推动秋茧生产的增长。

  下半年将平稳运行

  从1~4月的出口情况和上半年的出口走势预计,上半年的出口量有可能同比减少20%左右,出口的丝量约3.75万吨,进口茧丝绸的折丝量约0.38万吨,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3.37万吨,内外销需丝量约4.49万吨。按正常的原料消费进度推算,上半年的茧丝供应缺口预计在40%左右。

  从全年看,假设全年出口量同比减少约15%,则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为8.24万吨,进口的茧丝绸折丝量若按10%的增幅计算,则约为0.968万吨,冲抵出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27万吨,全年内外销需丝量预计约9.69万吨。全年全国的蚕茧生产若增长10%,即68万吨左右,预计今年年底的茧丝供应仍可能有10%以上的缺口。

  上半年,在茧丝价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情况下,厂丝现货价仍能维持在每吨20万~23万元的历史较高价位,这完全是由客观的供求支撑的。下半年,预计内外销情况会随着订单的增加而改善,也会好于上半年,尽管秋茧生产可能增加较多,但供应仍有一定的缺口;虽然可以“寅吃卯粮”来缓和,但由于产能过剩,供应紧张的气氛还难以完全消除。因此,一般预计,下半年的行情应该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上较为平稳地运行。

  印度绸缎反倾销影响不大

  中印丝绸贸易相互依赖。从近年我国海关统计和印方发布的信息看,印度每年内外销需要的长短纤维(丝)约4万吨,其中50%需要从中国进口。2005年我对印出口的长短纤维的丝量共约1.998万吨(占全国出口总丝量的20.6%左右),其中丝类和绸缎约占95%(绸缎中坯绸占97%)。中印丝类和坯绸贸易各自已成了对方的第一大市场,且难以找到第三者来替代对方。

  在2003年1月印度对我2A及2A级以下的生丝实施反倾销并对我3A级以上生丝增加复验措施后,印从我国进口的总丝量(含服装等制成品)不减反增。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2005年印度从我国进口的总丝量分别同比增长18%、19.6%和4.68%。其中桑蚕丝的进口有所减少,分别同比减少15%、4.12%和4.7%,而短丝类进口增加较多,尤其是坯绸的进口量急剧大幅度上升,2003年和2004年的进口量同比分别增加78.46%和51.92%,2005年进口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今年对印度出口大幅度减少主要是我国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绸缎反倾销预计很可能与当初印对我生丝反倾销后的情况相似,在短期内(如今明两年)会对我绸缎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总体影响不会大。

  据报道,多年来印度为摆脱对我国的依赖,在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帮助下,在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档次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收效甚微,有些发展计划也并未实现。

  印度媒体多次报道,生产增值类丝绸产品的原料非常紧张,当地产品远不如中国货,国外客户也不愿购买印度本地坯绸加工的丝绸产品。如果中国坯绸因加征反倾销税而价格上涨,印出口商不得不放弃国外的订单,这将眼看着自己的国外市场可能被中国货占领而遭受更大的损失。此举可能引发印商向其政府抗议或工人闹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压力下,不排除印当局逐步放松执行终裁决定的可能性。

  印度绸缎需求压力巨大,短期内又无法找到新的供应渠道,而且对我反倾销后,其国内绸厂复工增加生产,这又增加了对丝的需求量。印方可能会采取增加丝类的进口量等变通办法,来满足其对原料的需求。这样,我对印度的绸缎出口虽然减少了,但对印出口的总丝量可能不会减少很多,总体上影响不会大。

  茧丝供应可能过剩

  去年年底以来,我国茧丝价格的大起大落,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造成国内外丝绸消费大幅度减少;行情的剧烈震荡使产业链各环节间利益失衡,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行业将可能重新洗牌,尤其是近年新增的不少生产能力将首当其冲,虽能优化行业,但原料需求将可能进一步萎缩;全国的蚕茧生产受茧丝价格高涨的刺激和其它因素的推动,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并可能出现很大的盲目性。结合今年以来茧丝产销和供求的情况,我国的茧丝供应将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偏松或过剩时期。同时,希望业内各界对当前正在变化的行业形势予以高度关注,并在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行业陷入困境。

  丝绸业的特殊性年年考验着我们,大家每年也总是悬着一颗心。当然,不可否认我国今天的丝绸业不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与10多年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它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大有改善,国家也有了有力的调控手段,尤其在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应对产销和供求矛盾的缓冲能力等方面,都已今非昔比。相信丝绸业在风雨中会更加成熟。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