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纺织行业受多因素制约 信贷风险防控任重道远
摘要:近日, 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行业投资风险与投资机会"课题组对外公开发布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风险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纺织行业》(以下简称《报告》)。从《报告》中显示,在国家宏观调控新政影响下的纺织行业显示出了新的特点,从银行控制行业信贷风险的角度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产能的扩张并非需求拉动,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其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二是行业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国家出口退税率几经下调,目的是促进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必须进入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时代,将产能过剩的情况消化掉,淘汰一些企业。三是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较大,产业链存在失衡风险。四是出口对象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给整个行业带来严重影响。银联信分析师结合《报告》中所涉及的行业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在此提醒商业银行对纺织行业信贷风险防控要始终提高警惕。
出口退税政策几经下调 对纺织品出口极为不利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出口退税率几经演变:1999年为了鼓励出口,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国家将平均出口退税率由6%提高到15%;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把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了3个百分点。鉴于纺织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随时可能遭受国家宏观调控的重拳,这里特别提醒商业银行密切关注纺织行业可能面临的政策风险。
在对设限地区出口下降、出口利润大幅压缩、棉花缺口巨大的情况下,调低退税短期来看对外贸出口企业是不利的。尤其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必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生产、流通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唯有积极进行产品结果调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尽可能避免新退税率带来的利润损失。并将有助于改变我国纺织业低水平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无序状况。
政府部门下调出口退税税率可能是希望促进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必须进入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时代,将产能过剩的情况消化掉,淘汰一些企业。国家正是希望通过调节出口退税来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方面要审视目前所投资和即将贷款的外贸出口企业,尤其是对于那些短期贷款的客户,应认真审核其短期偿债能力和营运状况,避免贷款风险的发生。
纺织产业链失控 纺织企业风险聚增
2005/06年度,我国棉花市场供需缺口为320万吨,同时,今年我国棉花面积减少10%,为7680万亩,总产量576万吨,总用棉量885万吨,用棉缺口占国内棉花年产量的50%以上。目前许多纺织企业的库存仅够维持生产一个月左右,多数纺织企业明年将失去原料来源,新一轮"棉花大战"又迫在眉捷。
我国的棉农数量有1亿多,比美国多4000倍,棉业的兴衰关系棉农的生活,因此增强纺织行业竞争力重在夯实棉业基础。
当前纺织产业链主要存在5个失控环节:
首先是棉花供求数量的统计数据失控;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权威部门发布棉花供求统计数据,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民间机构公布的数据指导生产经营,而来自不同机构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令企业无所适从。
其次是棉花质量失控;目前全国各棉花主产区所产棉花异型纤维含量普遍超标,部分新疆兵团棉的异型纤维也有回潮,使得纱布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更有甚者,目前对异型纤维的质量标准也没有判定依据,由此产生质量问题,带来退货、赔款、退单屡见不鲜,令不少纺织企业一筹莫展。
第三是棉纱产量快速增长将带来棉花价格失控;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当月的棉纱产量为115万吨,而去年同期为90万吨。新一轮高新设备的投产还在延续,预计棉纱产量将继续增加,今后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棉花价格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今年新棉的价格预测将不会低于去年的水平,企业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当棉花供不应求时,很可能出现众多企业抢购造成哄抬棉价的局面。
第四是出口秩序混乱带来成品价格失控;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增价跌"引发美、欧"特保"贸易磨擦,造成纺织品产销混乱。眼下困扰纺织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七、八月份甚至整个下半年的订单没有着落,因为输欧纺织品配额大部分的利用率已过半,期望值并不大,纺织企业主要是为明年的出口配额打基础。其次,纺织企业关注中美谈判的结果,但美方的态度似乎并不友好。
第五是进口棉花价格失控;中国进口的棉花绝大多数来自于美国,因此,美国棉花的价格变化对中国棉花市场影响巨大。今年从美国进口的棉花价格跌宕起伏,5月份美国棉花价格曾经下跌,近日又出现回升。对于美国棉花价格的变化,国内纺织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比较优势的弱化风险
尽管国内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纺织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这种优势显然正在被各种因素逐渐弱化,从而也成为了中国纺织产业安全的新课题。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以纺织业的主要供给产业棉花产业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客观上为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棉花价格的暴涨暴跌和国内外棉花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差异(中国国内棉价高出国际市场棉价1000-2000元/吨),根本上是源于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不健全,不能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此外,棉花配额体制的存在,以及政府决策的滞后性,客观上也加剧了市场失灵。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棉花流通体制必然制约其下游已经完全市场化的纺织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安全与发展。
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新的汇率机制允许人民币汇率每天以0.3%的速度攀升(或下跌),因此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可以在两个月内升值(或贬值)15%。中国纺织业属于出口依赖型产业,人民币升值必然会挤压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使得纺织产业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据初步估算,人民币升值2%,即可使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下降24%,毛纺织行业下降16%,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到的损失最大,利润率下降26%。2005年7月22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超过千亿美元的纺织服装出口减少了逾20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再加上贸易摩擦高发期,我国纺织行业议价能力趋弱,升值所带来的边际负面效应会进一步被放大。因此,在新的汇率机制下,进出口企业必须尽快学会在外贸合同中增设附加条款以及采用远期套汇保值等金融工具来规避和锁定汇率风险。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远期套汇保值业务是实现换汇成本可预期的有力措施和重要手段,如应用得当,可以帮助企业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这种金融工具本身也具有一定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升跌走势的错误判断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对于平均利润率仅有3%-5%的中国纺织企业而言,这种损失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只有借助品牌产品和高端产品的丰厚利润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通过不断的产品结构升级来消化因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才是抵御汇率风险的根本举措。
配额的管理、汇率的调整等是政府的规制行为,而行业自律、套汇保值等却是市场手段。因此,中国纺织产业的安全发展还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效结合。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以期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并求得产业发展的最大效益,确保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安全渡过风险期。
中国纺织品受限出现延长
美国对中国服装和纺织品实施的临时配额将于2009年届满,而且不得延长。美国服装制造商和进口商都密切注意事态发展,对可能出现的新自由贸易年代各有不同观点。
一些美国服装企业行政人员警告,服装贸易壁垒可能不会于2009年消除,反而会有新的障碍。
Liz Claibourne Inc公司全球生产及采购副总裁Gary Ross认为,美国于2009年后仍会采取市场保护措施,但会以其他方式实行。该公司市值达48亿美元,所生产的品牌包括Ellen Tracy、Dana Buchman及Lucky Brand Jeans。他们预期,美国将继续实行反倾销税、较高关税和特定产品市场保护措施,直至2013年。洛杉矶执业律师Brian Murphy是海关条例专家也表示,配额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制度,很难撤销。
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带来的损失是直接的。美国对我国纺织品设限之初,我国受此影响的企业就超过1万多家,其中6成以上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大量产品滞留美国海关,工厂开工严重不足、不敢接订单、库存严重。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调节和企业自身的策略调整后,行业的进出口渐渐适应了市场环境而趋于稳定。但是,我国纺织业是一个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行业,美国带头对中国纺织品实行限制措施,开了非常坏的先例,它不仅对中国纺织品近期出口美欧制造了障碍,在此"示范"效应下还会带来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自2005年4月以来,除美欧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相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了限制措施,各种"特保"调查、反倾销调查纷纷展开。
假使欧美对中国纺织品限制延长,那么不光是"设限"本身,还有"设限"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必将对行业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将极大地危及行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银行对于行业的投资还是要持谨慎态度。较之大企业,中小企业处境更为艰难。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保本经营,有的甚至只能依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来冲抵成本,一些盈利能力较差、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转产或关闭;而对于产品附加值较高、竞争力较强的纺织品龙头企业,将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对此,银行可视具体情况斟酌而行。
基于对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以及纺织行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分析,银联信分析师对纺织行业投资持以下观点:宏观政策调整下,纺织行业的贸易顺差和产能过剩将会影响行业的投资价值;加息将增加行业的融资成本,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影响行业的出口;化纤、棉花等价格波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很大的成本风险;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行业的负债水平高,盈利能力较差,发展能力一般。纺织行业投资和授信需全面衡量、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