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衣着类价格指与CPI反向运行 内销纺企要妥善解决库存压力
在行业内生产成本压力提升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衣着类商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却出现了反向运行的态势。业内人士表示,这与服装库存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巨量的服装库存已成为众多服装企业多年来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近日公布的1月份CPI和PPI数据,给不少摩拳擦掌、试图通过转战国内市场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纺企泼了一盆冷水。“巨大的库存悬于市场,在这样一个相对于去年形势更趋严峻的环境下,国内服装价格要想获得一个漂亮的逆转,似乎只是一厢情愿。”专家对记者如是解释道。
“出厂”“消费”指数反向运行
“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这是2007年底网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这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
一切似乎都在上涨。然而,观察CPI包含的八大类商品,不难发现,自去年3月以来,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不仅没有追随CPI上扬,反而是一路下跌。
国家统计局2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毫无悬念地创出11年来新高。但衣着类价格同比却下降了1.9%,其中服装价格下降..9%。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衣着类价格的同比下降自去年3月以来一直持续至今,其中服装类价格的同比下降是衣着类价格指数走低的主要原因,而衣着材料类消费价格指数的实际表现也比较低迷。
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其中衣着类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2%。自去年6月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屡创新高,而衣着类工业品出厂价格涨速也是“毫不示弱”。
通胀压力下国内CPI及PPI数据的迭创新高并不让人感到多少意外,然而,让纺企担忧的是,在行业内生产成本压力提升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衣着类商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缘何出现了反向运行的态势?
巨量库存服装还要卖几年?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中扑朔迷离的国际市场,以及日渐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刺激内需再次成为解决棘手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2008年伊始,和“从紧货币政策”同样拥有高曝光率的词汇便是“刺激内需”。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出口型纺织企业转作内销,内需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惨烈。
“消费指数走低与内销市场竞争加剧关系紧密,”专家表示,“但从更深层次考虑,去年以来衣着类商品的这一轮消费指数下跌及出厂指数上涨,与服装库存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巨量的服装库存已经成为众多服装企业多年来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量库存已成为严重影响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即使那些非常成功的服装制造和经销企业也难免受到库存积压的困扰。市场有这样一则“笑谈”:中国即使现在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仓库里的库存加起来起码还可以在国内市场上卖3年。
去年在北京召开的服装“尾货”交易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服装库存“尾货”总量超过3万亿元,且仍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但盘活的总量每年仅有100亿元。中国服装的库存量已经占到了产量的20%,粗略估算约在120亿件左右。
“如此巨大的库存悬于市场,国内服装价格要想获得一个漂亮的逆转,似乎只是美好的一厢情愿罢了。”专家表示。库存才是衣着类价格指数与CPI背道而驰的关键所在。
既然同样面对库存压力,为何衣着类商品出厂价格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却表现各异呢?库存主要分两大类,即厂家库存和渠道库存,目前过季或档次较低的库存“尾货”大多集中在渠道这一环节。远远脱离了成本价的库存“尾货”,其低廉的价格很难让一般消费者说“不”,这对于服装整体消费价格的压制十分明显。反观生产企业,快速出清尾货给渠道商,轻装上阵已成为共识,“这样,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受到行业巨大库存的影响要小很多”。
看待内需市场需要冷静“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钱,几乎都跑到仓库里去了。”江苏南京一家毛巾厂负责人赵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言语中颇为无奈。赵新生告诉记者,目前纺企的共识是,国内纺织品服装中,绝大多数商品明显供过于求,在行业扩产趋势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今年这种态势还在继续加剧。
专家认为,内销市场虽有其“残酷”的一面,但仍被业界广泛看好,这也符合国家政策的大方向。只是,由于多年来纺织行业积累的巨大产能需要释放时间,纺织供过于求状况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内需的开拓,乐观中更需一份谨慎,需要有关方面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比如给价格战日趋激烈的内销市场降降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等等,“虽然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资深营销企划人艾浪滔表示,清理渠道库存是消化纺织服装产品库存的关键,通常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库存一级一级地转移下去,然后通过终端的大规模促销,通过特价、买赠等手段,来促使库存品多销售、多出货。除此之外,经销商还可通过大力发展团购业务,寻找特殊的销售渠道,用库存品来交换广告,组织、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展销会等方式来缓解库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