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8-01-22

    为研究棉花生产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促进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了全国棉花生产技术座谈会,全国三大棉区15个主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60多位棉花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企业的代表参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等单位的专家,就我国棉花发展面临的形势、棉花育种进展以及栽培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等作了专题报告;江西、江苏、湖北、河南、新疆等省区交流了棉花生产技术推广经验,与会专家就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潜力、如何抓好棉花生产技术推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棉花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有关专家认为,多年来,我国棉花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技术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形成了适合不同类型棉区的生产技术体系。长江流域棉区,集成杂交棉、营养钵育苗移栽等技术,逐渐形成了麦套、油后等栽培技术体系;黄河流域棉区,集成转基因抗虫棉、两膜栽培等技术,形成了麦棉套种两熟为主、多熟高效种植为辅的栽培技术体系;西北内陆棉区,集成宽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术,形成了“矮、密、早”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单产水平快速提高。在棉花科技的有力支撑下,我国棉花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十五”期间,全国棉花平均亩产73公斤,比“九五”增加7.8公斤;“十一五”以来,棉花单产达到了80公斤水平,2006年为81公斤,比上年增加8公斤。

  综合效益不断增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通过发展麦套棉、麦后棉、油后棉、菜棉间作等棉田两熟或多熟制,棉田的资源利用率、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大幅提高。麦棉套种模式,小麦亩产通常达到400公斤左右,棉花亩产在70多公斤,每亩增加效益400元左右,实现了粮棉同步发展。蒜棉套、瓜棉套、麦瓜棉套、菜瓜棉套等一系列两熟、多熟高效间套模式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应用,每亩可增加效益500-2000元,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西北内陆棉区走高产增效的路子,近几年每亩棉花收益达到700多元,有力推动了西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推广形势不容乐观

  据农业部统计,当前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总产已达700万吨,单产水平连创新高。但由于受到水土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自然灾害、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棉花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我国土地和水资源十分有限,粮食安全压力很大,单纯依靠扩大面积来实现棉花生产发展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保持植棉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才是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目前的棉花单产水平已经迈入世界高产行列,要实现高产再高产的目标,不仅对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生产资料和水土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难度加大。(农民日报 )

(E08)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为了防治病虫草害,提高棉花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调节剂和农地膜等生产资料的用量不断增大,棉田农药、化肥和残膜污染不容忽视;棉田多熟套种、铁茬播种和棉田轮作倒茬困难,棉田土壤病菌积累增加,病虫危害日趋严重等,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在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实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

  生产成本提高,增效难度加大。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棉花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些高效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不断挤占棉花生产发展的空间;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不断加大,种粮效益显著提升,削弱了植棉比较优势。另外,由于棉花生产周期长、环节多、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机械化程度低,从事棉花生产的机会成本又远远高于粮食作物,也使得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进一步降低,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棉农素质降低,推广难度加大。近几年,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棉花主产区劳动力转移更加明显,农民兼业化趋势日益显著,从事棉花生产管理的棉农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差,又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实现棉花优质高产需要较高技术素质棉农的要求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水平的难度。

  生产技术面临诸多制约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棉花生产技术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病虫害发生严重。棉花枯、黄萎病日趋严重,发生范围广,减产幅度大,经济损失多,已经影响到棉区的稳定和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抗虫棉种植区,烟粉虱、盲蝽蟓等非靶标害虫危害加重,防治难度加大,已经影响到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杂交棉和抗虫棉早衰问题相当普遍,对进一步挖掘良种的增产潜力也将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三是棉花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适应性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配套,不能实现棉花均衡增产。

  二是体系建设弱化,推广手段落后。由于推广体系建设经费不足,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的农业技术工作者,由于条件差、待遇低、手段落后,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科技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在一些棉花主产区,棉花技术推广专业队伍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现有的推广体系也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严峻形势,与生产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很不适应。有不少农技推广工作,仍然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一把尺子下棉田”的传统服务模式上,人员素质差,技术更新慢,科技含量低。

  三是项目投入不足,技术棚架严重。近几年棉花生产技术推广缺乏项目支撑,不少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不够到位,出现了严重的棚架现象,技术入户率低,成果转化慢。

  技术推广工作思路拟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推广面临的新形势,科技兴棉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棉花生产技术推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加快科技创新集成为手段,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坚持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轻简栽培、节本增效、注重环保的技术路线,进一步提升科技植棉整体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按照2015年我国棉花面积将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单产90公斤左右、总产800万吨左右、国内棉花自给率在60%左右的总体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提高技术规范化水平。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在传统植棉技术基础上形成适合各种生产条件的技术规程,促进棉花生产规范化水平提高。

  提高栽培轻简化水平。重点发展免耕板茬移栽、化除、化控、机械化播种、施肥、采收等节本省工轻简化栽培技术,扩大示范工厂化育苗移栽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棉农的劳动强度。

  提高环境清洁化水平。按照环境友好型要求,选择环保、高效农药产品,改进施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提高技术集成化水平。以良种为基础,优化种植模式,集成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合理密植、化学调控、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机械化管理等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提高棉花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