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服饰产业 期待“株洲制造”

来源:株洲招商合作局 | 发布日期:2007-09-13

    一个完整的服饰产业体系,不仅需要有一个繁荣的市场平台,还需要有强大的加工业基础和服饰品牌阵容做后盾。如何将我市芦淞服饰市场群现有的流通优势,转化为加工业的产业优势,打造完整的服饰产业体系,是我市多年来追求的的目标。“株洲制造”,产业的“短腿”

    关键词:以流通优势著称的芦淞服饰市场群,除了有国内外4000多个服饰品牌的代理网络外,还有一张销售自产服装的网络。这张网业外人很少知道,它以株洲的服饰加工企业为中心,辐射到全国10余个省市。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株洲市共生产各类服装4544万件,年销售额23亿元,上交税金7000余万元。特别是女裤,在全国享有盛名,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在本土注册的服饰品牌400多个。时至今日,这一数字更为可观。

  每年9月,服装加工开始由淡转旺。据不完全统计,进入旺季后,我市仅女裤日均产量超过100万条,并依托芦淞市场销往各地。广州是株洲女裤销量最大的地区,旺季时,“一天发17卡车的货,约有200来吨。”老板们用重量而不是条数来计算发货量。其余的大多发往北京以及武汉、云南、新疆等中西部省份。

  围绕服饰加工,产业链初显雏形。近年来,我市洗水、电脑绣花、设计、物流仓储等配套行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在芦淞区龙泉村集中建立了洗水加工车间,拥有洗水企业16家,年洗水能力达3000万件。目前,还形成了3个为服饰加工配套服装主、辅料市场,主要经营布匹、拉链、扭扣、衬垫、商标、塑料袋等辅料,共有经营铺面480个,年成交额10亿元左右。

  株洲的服饰加工能力和产量应该算是相当可观了。但是,在芦淞服饰市场群,株洲自己的服饰品牌在这里并不显山露水,甚至是很不起眼。株洲的强势产品女裤,大多是运到广州贴牌后,再返回芦淞市场销售。服饰产业的“株洲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条“短腿”。

  产业提质,若干瓶颈待突破

  关键词:一项调查表明,我市服饰加工企业大多数规模小、利润水平低、产品创新能力差,这些问题制约着整个服饰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全市有近4000家加工企业(户),但拥有100台以上缝纫设备的企业仅有400多家,只占10%;而有30至50台设备、被称为“夫妻店”的加工厂,占60%以上;还有一小部分仅有20余台设备,称为个体加工户。

  这些小型加工厂大多以进料、来料加工和贴牌、套牌等初加工为主,不具备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缺少叫得响的自主品牌,其产品基本没有品牌附加值,利润很低,他们只能以“量”取胜。“以廉取胜,以量取胜”越发导致了行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大路货居多。

  企业利润水平低,导致职工工资水平低,从而又间接导致了用工缺乏。有位老板举例说,企业加工一条裤子的毛利为2至3元,如果依法足额纳税,企业不仅没有任何盈利,反而要亏本。为了盈利,企业自然会降低包括人工在内的各种成本,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产品附加值低带来的另两个后果是:企业缺乏发展提升的资金支持,素质无法改善;纳税能力差,行业税收漏洞多。在董家塅高科园,尽管高科园对入园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但企业仍感到税收压头。

  此外,这些加工厂大多由服装市场个体经营户以“前店后厂”的形式投资兴办,基本上是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员工大多从农村直接招进加工厂,未经培训,在工作中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就上岗,企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生产设备大多数是较为原始的缝纫和裁剪设备,以人工操作为主,自动化程度低。此外,大多数靠租赁普通民房和住宅进行生产,基本上是生产、生活、储存“三合一”,存在一定的消防及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人不由得为这类加工企业的明天捏一把汗。

  株洲服饰加工企业的规模如何做大,庞大的产能产量如何转化为加工产业的整体优势,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共同来探索、解决。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