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空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开始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积累经验。本世纪初,国家把“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要注意什么问题?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又有什么支持政策?就此专访了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
从起步进入较快发展期
问: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陈健:我们现在讲的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经济领域的对外投资合作,或者说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实际上是它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采取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战略。我们一再讲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并不是说鼓励所有的企业都“走出去”。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下同)达16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31.6%。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7.8%,新签合同额增长了123%。今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了28%和35%。可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正从起步阶段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期。
分析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的企业事实上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一定条件,这几年对外投资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这点;另一方面,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还比较薄弱,这也正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培育的。
企业需要对外投资合作
问:“走出去”是不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今后会怎样发展?
陈健: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有两个层面:国内市场向国外开放和我们进入到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是以开放国内市场,或者说以“引进来”为主,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主要是通过商品贸易去体现;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相当一部分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较快,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因此,我们也要发展对外投资合作,要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比翼双飞、协调发展。
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企业在实力增强后,需要以国际市场为舞台,扩大和发展业务,获取相对大的比较效益。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先进技术和资源,它们需要“走出去”。从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情况来看,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专家们做了一些预测,在“十一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将达到600亿美元。大概到2020年,当年对外投资量将达到300亿美元。
境外投资保险将趋完善
问:政府如何帮助企业规避“走出去”的风险?
陈健: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比较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推行对外投资便利化,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对外投资的促进、服务、保障、规范、宏观监测运营和调控体系。
要明确的是,“走出去”是对外投资合作主体即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既然是市场行为,就一定会碰到风险。对于经营型风险,要由企业自身来承担;而对于政治风险等非经营型风险,政府可给予必要的保障;还有一部分投资风险要通过社会统筹也就是保险的办法来解决。
境外投资保险等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做法,主要防范的是不可预见的风险,比如投资目的地的法律法规发生了变化等等。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设立了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时间还不长。我们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更多、更好的保险产品,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重视中小、民营企业
问:商务部出台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举措,对中小企业“走出去”有什么帮助?
陈健:2005年底,商务部提出了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对外投资合作的举措目的在于推动我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能够集群式地“走出去”。第一,可以减少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因为单个中小企业“走出去”都要重复调查了解国别情况,而且也难以形成合力,产业是有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已经到时候了。第二,集群式“走出去”还有一个好处,有利于中国政府保护企业在外合法权益。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归根到底是企业行为,政府部门主要是提供服务。
问: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该如何支持?
陈健:政府部门一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目前,对外投资的政策并不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政府对他们是一视同仁。为了解决有可能影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残留,商务部还牵头对过去的有关政策进行了集中清理。2004年5月,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建立了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常设机制。2006年5月,我们召开了一次全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促进与交流会议。近期,商务部等四部委下发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提出总的原则是一切企业一律平等,而且给民营企业以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