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会展业诚信问题亟待解决

来源:中国贸易报 | 发布日期:2007-07-10

    2006年可谓是会展业内硕果累累的一年,国内各地举办了大大小小5000余个展览。在这些展会中,已经大大突破了原始的以服装食品为主要对象的参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完整的参展网络,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由原始的单一型发展为涵盖面广层次深的国际展览类型。国内展览业追随西方发达国家展览会的脚步虽然马不停蹄地迈着,但是在这种追随的过程中,行业内出现的两个问题却不容忽视。第一,业内骗展行为屡有发生;第二,业内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依旧严重。这大大影响了中国展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形象。

    2006年春天,深圳一展商慕名参加了一个西部建材展,千里迢迢而去,却又怅然而归。原因是此展会并非他们所报的展会。尽管展会名称只是失之毫厘,但是对于参展商来说内容却是“谬以千里”。

    无独有偶,在山东也发生了很多类似的事情。其中,4家外地环保节能新产品厂商应邀赴山东参加环保节能展会,到了地方却发现展览会并非原本协议上的名称。展会地点相同,时间也相同,无疑就是他们要参加的展会,但名字却发生了变化。眼前的展会也有“节能环保”的字样,但是由于不是专业展览,还是影响了参展的效果。

    会展诈骗案件的增多,一方面反映出策划展览的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唯利是图;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展览市场风险规避制度的欠缺,会展经济产生严重的信用危机。特别是此类案件发生后,展览风险和损失全由参展商负责,这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无不反映我国法律制度在会展业中有所缺失。游戏有游戏的规则,这就要求无论是参展商还是组委会都需要遵循展览规则,而这种规则的逐步建立,需要引导。而引导的方式则是从一个个规范开始的,只有拥有规范进行引导,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然而就在乱象纷呈,骗展骗财逃之夭夭,名实不符挂羊头卖狗肉的时候,法律至高无上的作用却发挥不出来。所以可以这样说:是制定一部强制性行业规范的时候了。

    另外一个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在大力倡导自主知识产权的时代,中国得到的国际展览业协会承认的国际展会品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和2006年,北京和广州分别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两届论坛富有成效,成果丰硕。论坛的举办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但我国会展业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行业竞争的“杀手锏”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研发实力的竞争。重视知识产权并有效地利用,企业将获益匪浅。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入相关市场之前,对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法律环境进行调查,要有良好的预警机制,才不会落入侵权的陷阱。

    企业要想生存,归根结底是要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这就要求企业:

    完善技术。只有技术不断进步,企业才能够真正摆脱侵权的阴影,只有掌握最尖端的技术才有权利制定新的技术标准。

  依法经营。只有原创的才能够永久,如果所有的企业之间都只靠互相模拟对方产品,那么整个行业都无法进步。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多申报技术专利。加入了WTO以后,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公平竞争。要想在世界的游戏中表现自我,那么就必须熟悉游戏规则,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法律体系的完善,市场环境的规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讲,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展览业作为企业重要的交易推广平台,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遵守游戏规则,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做好知识产权的工作必须认真履行,而对于中国会展业来说,它正是企业有无做好保护知识产权的一个“蒸馏”平台。会展业内制定一部强制性的规范,无论对会展业还是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必须而且急需的。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