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棉花收储和新标准同步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09
引言:面对国内“棉价倒挂”,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压制,国家为什么还要实施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到底有多大“持续性”?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王建红先生。
4月11日,中国棉花协会公布《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预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上下游产业链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收储价格是如何制定的?
记者:预案提到2013年度继续敞开收储,临时收储标准价格为每吨20400元。那么如何解读这个价格?怎么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王建红: 2013年的收储预案提出收储价格与去年保持不变仍然是标准级20400元/吨,国家继续出台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主要是从保护棉农利益、保证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综合考虑内外棉价差这三个角度考虑的,同时能够让棉花生产者和使用者对棉价有个比较准确的市场预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2013年度继续执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出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要综合考虑的。
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不采取这个政策会出现什么情况?棉花价格会很低,棉农积极性下降而减少棉花种植;纺织企业就会没有原料,棉花进口需求急增,价格就会大幅上涨,这对纺织企业并不是好事。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国家出台了投放储备棉政策,投放价格为标准级19000元/吨。比20400元低1400块钱,还要包括保管费、利息等费用,差额由财政进行补贴,并根据企业实际用棉需求给予一定配额,以满足纺织企业生产需要。
新标准下如何保证收储质量?
记者:收储质量按新棉花标准执行,那么如何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应对办法?
王建红:新棉花标准确实跟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棉花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棉花标准是对旧棉花标准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2013年新的临时收储政策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普遍关注。整个临时收储的办法、质量的要求都要依据新棉花标准。
为保证新棉花标准的顺利实施,建立新的贸易结算体系,去年中国棉花协会颁布了国内棉花贸易规则,制定了适应新标准的等级差价。在全国主产棉区,对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进行了推广和培训。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大家还是比较认同新棉花标准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棉花公检量的大幅增加,对棉花新标准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的来看,接受新标准的过程比想象中快一些。临时收储政策是否“可持续”?
记者:面对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压制,这样的收储政策是否具有持续性?对棉花产业有何影响?
王建红:2011年度以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满足纺织需要、确保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下年度棉花生产意向看,临时收储政策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的挑战,业内对此普遍忧虑。从收储数量看,截至今年3月底,国家临时收储皮棉达650.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上上年度临时收储数量,我国储备棉总量已近1000万吨,这不仅给储存保管带来困难,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从收储价格看,考虑植棉成本、粮棉比价等因素,收储价格理应逐年上涨,但业内各方的反映是:棉农不解渴,纺织难承受,流通受挤压。棉农反映,国家收储价格提高的幅度远远跟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2013年度国家临时收储价格保持不变,相对于其他农副产品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明年种棉意向仍是下降趋势。对棉花流通企业来说,国家在收储价格中给流通环节预留的加工费用等仅1000元/吨,不足以弥补实际加工费用,流通企业亏损面扩大。纺织企业反映,国家收储托起了国内市场价格,但内外棉价差扩大了,导致纺纱企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纺织品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下降。从收储机制看,国家在新棉上市时高价收储保护棉农利益,收购结束后又低价抛储满足纺织需要,流通企业处于两头受挤压、经营无空间的境地,这将不利于维护流通秩序的稳定。
此外,现行收储定价机制,是执行皮棉临时收储价和籽棉收购参考价挂钩政策,它不同于粮食最低保护价具有直接性、指令性特征,因此对棉农的保护易出现滞后性、间接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研究长效机制,完善现有棉花收储政策。
供求双方如何面对收储政策?
记者:收储对棉花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棉花加工企业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您有何建议和提醒?
王建红:收储对棉花加工、经营企业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利好”,因为现在实际上,大部分的棉花被国家收起来了,然后按照低于市场价格投放市场,这样一来,除了收储交储外,棉花流通企业没有经营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企业要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形势,自己判断交易的风险;其次,只有把握好棉花新标准,才能更好执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更好地交储,所以加工企业应该尽快掌握新的棉花标准。
记者:临时收储政策对纺织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王建红:目前,纺织企业的整个生产和出口都不是很好,毕竟他们受大环境的影响,欧洲也好、美国也罢,需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也看到,纺织行业适应得还比较快,整个行业对加工贸易配额的需要量增加了。尤其是今年棉花进口配额的发放,主要倾向于加工贸易,这个比例是远远大于以往的。如果纺织企业用的是便宜的进口棉,在有订单的情况下,可以稳定获取利润。从国家角度看,有大量的加工贸易配额的话,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因为它肯定要出去,不在国内消费,对国内的质量和价格影响不大。
面对这种情况,纺织企业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去适应市场。比如可以开辟一些加工贸易渠道,以此来获取一些订单,维持生存。虽然纺织工业困难,但相比农民还是要好得多。尤其是种植棉花的农民比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民还要辛苦,目前国内除了新疆的棉花收播可以实现机器化运作以外,其他地区农民都得靠人力完成。当然,完全让纺织企业扶持农民也不现实,国家应该制定出稳定长效的政策。国家对纺织企业也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如19000元/吨的棉花投放储备价格低于收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已经相当于每吨补贴了1000多元,同时根据企业购买国产棉的数量发放一定的配额。目前形势下制定出一个面面俱到、让各行业都满意的措施不太现实。相信下一年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比今年的更好。(中国纤检杂志)
4月11日,中国棉花协会公布《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预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上下游产业链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收储价格是如何制定的?
记者:预案提到2013年度继续敞开收储,临时收储标准价格为每吨20400元。那么如何解读这个价格?怎么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王建红: 2013年的收储预案提出收储价格与去年保持不变仍然是标准级20400元/吨,国家继续出台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主要是从保护棉农利益、保证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综合考虑内外棉价差这三个角度考虑的,同时能够让棉花生产者和使用者对棉价有个比较准确的市场预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2013年度继续执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出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要综合考虑的。
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不采取这个政策会出现什么情况?棉花价格会很低,棉农积极性下降而减少棉花种植;纺织企业就会没有原料,棉花进口需求急增,价格就会大幅上涨,这对纺织企业并不是好事。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国家出台了投放储备棉政策,投放价格为标准级19000元/吨。比20400元低1400块钱,还要包括保管费、利息等费用,差额由财政进行补贴,并根据企业实际用棉需求给予一定配额,以满足纺织企业生产需要。
新标准下如何保证收储质量?
记者:收储质量按新棉花标准执行,那么如何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应对办法?
王建红:新棉花标准确实跟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棉花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棉花标准是对旧棉花标准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2013年新的临时收储政策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普遍关注。整个临时收储的办法、质量的要求都要依据新棉花标准。
为保证新棉花标准的顺利实施,建立新的贸易结算体系,去年中国棉花协会颁布了国内棉花贸易规则,制定了适应新标准的等级差价。在全国主产棉区,对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进行了推广和培训。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大家还是比较认同新棉花标准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棉花公检量的大幅增加,对棉花新标准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的来看,接受新标准的过程比想象中快一些。临时收储政策是否“可持续”?
记者:面对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压制,这样的收储政策是否具有持续性?对棉花产业有何影响?
王建红:2011年度以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满足纺织需要、确保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下年度棉花生产意向看,临时收储政策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的挑战,业内对此普遍忧虑。从收储数量看,截至今年3月底,国家临时收储皮棉达650.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上上年度临时收储数量,我国储备棉总量已近1000万吨,这不仅给储存保管带来困难,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从收储价格看,考虑植棉成本、粮棉比价等因素,收储价格理应逐年上涨,但业内各方的反映是:棉农不解渴,纺织难承受,流通受挤压。棉农反映,国家收储价格提高的幅度远远跟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2013年度国家临时收储价格保持不变,相对于其他农副产品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明年种棉意向仍是下降趋势。对棉花流通企业来说,国家在收储价格中给流通环节预留的加工费用等仅1000元/吨,不足以弥补实际加工费用,流通企业亏损面扩大。纺织企业反映,国家收储托起了国内市场价格,但内外棉价差扩大了,导致纺纱企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纺织品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下降。从收储机制看,国家在新棉上市时高价收储保护棉农利益,收购结束后又低价抛储满足纺织需要,流通企业处于两头受挤压、经营无空间的境地,这将不利于维护流通秩序的稳定。
此外,现行收储定价机制,是执行皮棉临时收储价和籽棉收购参考价挂钩政策,它不同于粮食最低保护价具有直接性、指令性特征,因此对棉农的保护易出现滞后性、间接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研究长效机制,完善现有棉花收储政策。
供求双方如何面对收储政策?
记者:收储对棉花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棉花加工企业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您有何建议和提醒?
王建红:收储对棉花加工、经营企业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利好”,因为现在实际上,大部分的棉花被国家收起来了,然后按照低于市场价格投放市场,这样一来,除了收储交储外,棉花流通企业没有经营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企业要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形势,自己判断交易的风险;其次,只有把握好棉花新标准,才能更好执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更好地交储,所以加工企业应该尽快掌握新的棉花标准。
记者:临时收储政策对纺织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王建红:目前,纺织企业的整个生产和出口都不是很好,毕竟他们受大环境的影响,欧洲也好、美国也罢,需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也看到,纺织行业适应得还比较快,整个行业对加工贸易配额的需要量增加了。尤其是今年棉花进口配额的发放,主要倾向于加工贸易,这个比例是远远大于以往的。如果纺织企业用的是便宜的进口棉,在有订单的情况下,可以稳定获取利润。从国家角度看,有大量的加工贸易配额的话,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因为它肯定要出去,不在国内消费,对国内的质量和价格影响不大。
面对这种情况,纺织企业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去适应市场。比如可以开辟一些加工贸易渠道,以此来获取一些订单,维持生存。虽然纺织工业困难,但相比农民还是要好得多。尤其是种植棉花的农民比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民还要辛苦,目前国内除了新疆的棉花收播可以实现机器化运作以外,其他地区农民都得靠人力完成。当然,完全让纺织企业扶持农民也不现实,国家应该制定出稳定长效的政策。国家对纺织企业也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如19000元/吨的棉花投放储备价格低于收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已经相当于每吨补贴了1000多元,同时根据企业购买国产棉的数量发放一定的配额。目前形势下制定出一个面面俱到、让各行业都满意的措施不太现实。相信下一年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比今年的更好。(中国纤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