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由于曹光彪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形式上的大胆实践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示范效应,国务院于1979年9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补偿贸易在全国正式推广。
2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
皮尔·卡丹成为中国时尚的重新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
3 、1980年1月,经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办法。
此举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4 、1981年,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的建立是实践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次创举,也为利用外资积累了经验。中外合资企业的创办,成为纺织系统发展“三资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良好起步。
5、 1981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成立。
该协会是纺织行业成立最早的协会,也是中央各部委中最早成立的行业企业管理协会。
6、 1982年,江苏仪征化纤一期工程通过中信公司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开辟了借外债办大企业的新路。
纺织工业部和中信公司联手办成的这项“借债建厂”的创举,一时被誉为“仪征模式”,开了我国国营企业以发行债券方式利用外资建大工厂的先河。
7 、1983年,广东新会涤纶厂引进全国第一套涤纶长丝高速纺丝生产线。
新会涤纶厂解放思想,大胆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主动根据市场的需求趋向,积极追逐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套引进,规模化生产,在国内树立了典范。
8 、1983年4月,《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刊登关于浙江省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的报道。他的改革精神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学习。
步鑫生的一套充满改革精神的经营管理办法,使广大企业负责人深受启发,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尽管他后来由于投资失误等问题导致企业失败,但他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他所起到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至今仍值得肯定。
9 、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
该会是全国首家成立的行业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体,开创了探索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先河。
10 、1983年6月15日~7月15日,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京举办。
此次展销会开创了由工业部门组织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的先河,是纺织企业从统购统销的生产计划型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生产经营型转化的重要事件,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日后各类专业展会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消费和外贸出口。
11 、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
这一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的改变,不仅终结了实行整整30年的凭票买棉布、棉絮的供应制度,而且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结束“短缺经济”、人民群众过上温饱生活、小康生活最有力的佐证。
12 、1984年8月12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第一步下放七项权限” 的通知。
这是纺织工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樊篱的标志。通知将过去纺织工业18个指令性计划指标缩减为3个,并明确指导性计划产品,地方和企业可以按照计划指标,结合市场需要和原料资源安排生产。
13 、1984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55次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纺织工业部关于纺织工业改革问题的汇报,决定在10天之内制定并发出关于纺织品进出口问题的文件。
第55次常务会议在行业内外引起强烈震动。这次会议决定的外贸体制改革内容,不仅促进了工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快速加大了出口的步伐,而且更让人们看到了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工作效率。
14、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纺织工业部创办《中国纺织报》。1986年1月,《中国纺织报》正式创刊。
22年来,中国纺织报全体员工与纺织行业广大职工一起见证、纪录、参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5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在江苏仪征化纤公司通过鉴定。
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这次攻关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纺织工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化纤设备国产化的信心。
16 、1986年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服装工业划归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
实行“大纺织”行业管理对提高服装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促进服装面料生产行业发展,扩大服装出口,满足国内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17 、1987年,国营西北五棉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水平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此举开创了国内棉纺织行业大规模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织造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工程的先河,为后来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纺织技术装备引进树立了典范。
18、 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 艺术为主体的新型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是纺织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具体部署。由于北服的建立完全符合形势和市场需求,引发了全国各地众多高校相继创设服装院、系、专业的热潮,很好地解决了服装工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19 、1988年7月,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改革开放后纺织行业首次举行的大型国际展,促进了信息交流和贸易开展,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几年,纺织行业的各类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纷纷开始举办。
20、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
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时装模特比赛,标志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正在奔向小康的中国社会已开始追求时尚、流行。
21 、1991年12月21日,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开始了“两机”专项的技术引进国产化工作。
两机项目技贸结合,搞技术引进国产化,为我国加快提高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打开了一条路。
22、 1992年,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等挂牌上市。
此举为纺织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迈出了第一步。企业上市融资,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截至2007年末,我国A股上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达87家(除去主业转型的公司)。
23 、1992年11月3日,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庆针织厂破产。
重庆针织厂的破产,是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步的标志性事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企再次松绑,国企改革深入产权制度,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通过明晰产权和实施关停并转,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开始理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24 、1996年,杉杉集团百万元高薪聘请设计师。
杉杉此举在产业界掀起波澜,一些名企纷纷响应,高薪聘请设计师,从另外一个角度推动了国内时装设计价值和设计师价值的提升。
25、 1997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上海召开三省一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提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
这次上海座谈会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不久于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纺织行业开始了3年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分流120万职工,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的攻坚战,并且全面启动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战略大调整,使中国纺织工业朝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扩大市场、加速出口,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6、 2001年2月,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纺织产业协会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舞台。
这次机构改革,标志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一直延续52年的专业部门管理结束,原来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管理体系也不复存在。1998年建立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改建,并且组织起已经建立的各专业协会、综合性协会及相关事业单位,形成一个国家级纺织协会体系,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
27、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深受配额之苦的纺织品服装业外贸出口得到新一轮大发展。
28、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方式将集群地区组织起来,从服务的角度,进行引领、指导、协调、帮助,对摸清行业脉搏、反映行业情况、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29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纺织行业推广试行。
这标志着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CSC9000T也是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30 、2006年4月,杜钰洲提出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必须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