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统计数据

2007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

    2007年,中国服装行业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依然平稳发展,产业调整步伐加速。

    关键词一 梯度转移

    产业资源向大企业集中 中小企业团队开始分化

    2007年我国服装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企业转移,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占比大幅提高。东部地区仍然占据巨大的生产份额,但生产已经开始收缩,中部地区产能增长平稳增长,梯度转移平稳推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7年1-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全年产量增幅基本呈逐月微弱回落趋势。2007年11月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从上年同期的12706家上升到14326家,同比增加了12.75%,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保持较快增速更多得益于企业队伍的壮大,2007年1-12月规模以上企业单个企业年均产量约为140万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服装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企业流动,大企业队伍壮大的同时生产规模并未扩张,反而呈收缩趋势,企业发展方向已经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受到政策、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工型中小企业遭遇生存危机,服装中小企业队伍开始萎缩。

    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东部地区增速放缓 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2007年1-12月份,前5名服装生产大省中福建省表现突出,服装产量增幅达到33.64%。广东省仍然位居服装生产榜首,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24.67%。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增长比较平稳。前5大省产量占全国比重保持在80%以上,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内陆省份中发展最稳定的是江西省、安徽省和辽宁省,其他省市近一年半来表现出较大的震荡。中部地区产业发展迅速,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0.07%,占全国服装总产量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

    关键词二 效益

    效益增速放缓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7年1-11月份行业效益基本与2006年同期持平,效益增速放缓;行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加强,行业营运能力持续加强;行业发展能力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行业发展速度放缓。

    行业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中国服装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服装行业仅不足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的企业完成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80%,20%的企业实现利润占行业总体利润的94%。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07年1-11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12.75%,而从业人数仅增加了5.22%,企业平均人数比2006年同期下降了4.11%。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部分服装产业集群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受到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政策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威胁,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关、停现象普遍,个别单纯以外贸加工为特色的地区关停的中小企业个数占到整个地区中小企业个数的15%。据估计至少有5-8%的小企业被迫关停。同时,产业资源加速向大企业流动,产业总体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7年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一直滑坡,年底下滑趋势得到抑制,行业赢利能力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能力增长速度低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2006年年底水平,产品结构调整是行业保持利润增长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三 投资

    外资投资明显降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28.09%,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际完成投资总额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40.61%,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

    2007年1-11月份,服装行业投资中利用外资比重由2006年同期的15.64%下降到13.83%,比2005年同期的19.70%降低了6个百分点。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从2006年同期的31.24%下降到25.19%,降低了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对产业的投资明显降温。私营企业为服装行业投资的最大主体,私营投资占总投资的48.83%,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投资最活跃的省份是河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等几个内陆省份和江苏、福建等服装大省。从完成投资情况看,山东投资规模最大、江苏第二、浙江第三。中部地区投资增长迅速,投资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明显。

    2007年,我国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国内贷款情况优于其他行业,尽管利用国内贷款比重比较低,而投资金额较2006年同期大幅提高58.53%。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用于梯度转移的新、扩建厂房、技术设备更新和销售渠道建设几个方面,特别是梯度转移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巨大,服装行业在劳动力充沛、用工成本较低、政策环境宽松的“非发达”地区正在拉开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序幕。另外,迫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外贸加工利润率摊薄的压力,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工高端和特殊功能产品的设备改造也悄然升温。内销企业则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方面,投资对国内市场的拉动作用日渐彰显,尽管投资不能直接作用于消费,但是用于生产的投资是行业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用于渠道建设的投资能够将市场的触手伸向更广泛和深远的市场,无形中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营造出欣欣向荣的市场景象,从而逐步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效推动和激励了服装消费。特别是针对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市场的渠道投资,对引导该类地区的消费起到了很大作用。

    关键词四 市场销售

    全年服装消费超8000亿元

    2007年我国国内服装市场主要特征为:内销市场活跃,市场升级、市场细分、商业创新等作用直接带动和引导着行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7年1-12月累计,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1-12月份,服装类消费增长28.7%,增幅较2006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较2005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累计服装消费超过8000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2月份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为99.4,全年持续下降,3月份已跌回100以下。然而与此同时,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统计分析显示,2007年1-12月份,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销售额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23.26%,较2006年同期增幅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数量增长12.07%,较2006年同期增幅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1-12月份累计销售价格较2006年同期上升了20.13%,12月份销售价格较06年同月提高了21.27%。2007年全年,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服装类产品价格指数始终保持在100以上,最高达到142。另外,根据上海服装鞋帽商业行业协会对上海重点商业零售企业服装销售调查显示,2007年11月份主要服装商品价格均较2006年同期有明显提高。代表中、高档消费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服装类产品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与代表大众消费的衣着类居民价格指数回落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市场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凸现。
 
    关键词五 进出口

    平均进口单价同比提高28.32%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进口19.69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4.71%。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进口10.22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7.72%;针织服装及附件7.89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0.13%;服装平均进口单价2.9美元/件,同比提高了28.32%,其中,梭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5.21美元/件,同比提高了40.43%;针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1.86美元/件,同比提高了18.47%。

    我国从我国复进口的金额增幅达48.15%,针、梭织服装进口单价分别为2.72美元和11.16美元。我国从香港特区、美国、西班牙和韩国的服装进口锐减,进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17.93%、88.26%、74.57和24.10%。

    出口数量增速回落 结构调整作用显现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50.74亿美元和296.62亿件,同比分别上升20.89%和11.42%。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473.21亿美元和89.34亿件,同比分别增长8.23%和5.46%;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613.31亿美元和207.27亿件,同比分别增长36.59%和14.2%。2007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贸易顺差1131.05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的43.14%,比2006年底的52.68%下降了9.54个百分点。

    受到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政策成本等刚性上涨因素影响,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增速明显放缓,服装、梭织服装、针织服装数量增幅分别较2006年同期回落了约9.74%、8.49%和10.65%。宏观政策对行业出口的抑制和结构调整作用已经显现出来。

    出口单价平稳上扬 产品结构趋于优化

    2007年服装平均出口单价3.29美元,同比上升了11.9%。其中棉制服装出口单价增幅最大,达16.55%。针、梭织服装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稳定增长,出口单价继续平稳上扬,梭织服装平均出口单价小幅增长4.36%,针织服装出口单价增幅较大,达21.56%。

    从出口过万件,出口数量增幅前十名的服装品种来看,出口单价较高、附加值较高的品种出口增长较快,内裤、浴衣等低价值产品出口增涨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正在趋于优化。

    广东省位居出口榜首 梯度转移缓缓推进

    2007年,我国服装出口前五位的省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山东省,该五省市出口金额占服装总出口的74.48%。

    广东省稳坐服装出口第一位,同比增长20.42%,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金额的29.48%,高于第二名浙江省13.32个百分点。

    梭织服装出口前十名省市平均出口单价全线上扬,持续“增值型”成长势头。广东省针织服装出口金额增幅较大,同比增加41.76%,出口单价同比增长22.83%,占全国针织服装出口38.87%,远远超过其他省市。辽宁省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呈现负增长,幅度为3.2%。湖北、安徽和江西几个内陆省份出口增长可观,外贸加工梯度转移慢慢铺开。

    出口区域多元化程度深化

    2007年,亚洲依然是我国服装最大的出口大洲,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40.47%。我国对非洲服装出口提升较快,对大洋洲澳大利亚等国出口增幅较高,对欧、美及欧、美周边国家出口有较快增长。

    美国、日本分别为我国服装第一、二大出口国,对该两国出口金额分别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16.35%和14.34%,但是我国对日本服装出口增幅仅为4.73%。同时对美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达15.53%。中国香港特区依然位居第三。

    一般贸易仍为主流,加工贸易增长较快,边境小额贸易出现下降。

    2007年,我国服装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72.23%,较2006年同期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总出口比重为21.23%。

    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外商独资企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从出口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金额为506.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21%,占总出口比重为44.00%,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6.67个百分点。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幅达19.6%,占出口比重达到17.99%,三资企业的外销比重为30.46%,比2006年同期略有下降。国有企业出口金额同比小幅增长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