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分析

当前外贸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来源:商务部 | 发布日期:2007-03-13

    1、努力减少顺差,要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避免大起大落 

    』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攀升,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减顺差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商务工作会议要求,中央提出2007年宏观调控中心任务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认真抓好抓实。要清理和规范鼓励出口的措施,坚决执行减顺差的各项调控政策。当前减顺差的主要措施有继续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同时,扩大进口,包括关键设备、技术进口,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从实际操作看,减顺差主要是放缓出口。 

    但从最近的调研和各地的反映来看,减顺差要防止外部需求减弱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长不仅有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国内产业寻求市场空间,提供就业机会的要求。如果片面控制出口增长,特别是用一些行政手段限制企业经营,很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市场流失和失业,并且企业在丢掉市场份额后要想再重新占领这块市场,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地方上对人为限制出口规模反响较大,而对扩大进口认识比较统一,但如何扩大进口,措施有限。 

    在减顺差措施出台过程中,要特别考虑政策的滞后影响。2006年出台的降低退税措施,今年开始实施,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也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现,今年世界经济又面临放缓,外部市场需求有新的变化。酝酿政策措施必须防止外需回落和国内紧缩政策碰头,造成负面效应加剧。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外贸顺差的发展趋势,是否包含虚高的可能,避免在失真信息下制订的措施使真正有利的出口受到打击。 

    2、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着力点应是转型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顺差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人认为是总体顺差的主要原因,要达到减顺差的目标,重点就要从加工贸易入手。针对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实行商品分类管理,在产业和产品准入上建立目录管理,不断将新的产品纳入了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在以产品目录为基础的管理中,对东部和中西部实施差别待遇,引导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 

    影响加工贸易的另一重要政策就是两税合一,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我国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4%,外商投资政策必将影响到加工贸易。由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已经非常巨大,直接从业人员约3500万人,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40%,其中东部地区占加工贸易的95%,东部地区对加工贸易政策反响较大。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意见比较统一,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对不同措施的看法仍有分歧,主要有:(1)加工贸易政策是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依靠海关监管的自由贸易政策。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出口退税欠税问题的解决,本来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应该越来越小。如果排斥加工贸易,那就是把自己排除在国际贸易循环之外,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利益。(2)要避免以减顺差作为政策目标与提高加工贸易的带动作用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工贸易带来贸易顺差是必然的,顺差越大,说明参与国际化的国内生产要素越多。如果片面追求加工贸易顺差减少,就是要求其使用更多的国外原材料,不利于发展国内配套产业,更不可能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3)尽量避免单纯就加工贸易本身进行政策调整,要与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整体环境相结合来改善贸易政策。当前加工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内企业利润较低,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是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体制造成的,不是加工贸易独有的问题。(4)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要尽量采用市场经济办法和法律手段,而不是使用行政手段。要多从价格和成本角度找思路,通过影响总体的市场环境变化,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达到自我优化的效果。行政性手段容易造成一刀切,难以作到对症下药。
  
    2007年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仍会持续 

    2006年,我国持续较大顺差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明显扩大和外汇储备较快增长。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作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个必须”的新认识时,第四个“必须”就是“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提出要切实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四个着力”上,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按照全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中央强调,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多方采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并做了具体部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二是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三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中央关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部署和具体政策,为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也要看到,上述政策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政策实施效果显现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艰巨而漫长。 

    从以下因素看,持续较大顺差形式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007年可能还会持续: 

    ——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大规模。尽管当前形势下,企业有通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将套利资金违规调入境内的行为。但是,外贸顺差较大,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国内供给和需求失衡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近年来,投资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短期内储蓄大于投资的状况难以改变。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导致制造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对进口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在内需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扩大出口寻求出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极化,也为我国出口扩张提供了可能。假设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15%, 

    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则进出口顺差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 

    ——国际资本仍可能大量流入。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转移,跨国公司强化全球布局,跨国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国外投资者继续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我国仍将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服务业是我国未来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于许多外资以商业存在方式进入服务业,物流、金融保险、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多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可能会带来较多的资本流入。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加之国内银行和企业需要加快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国内企业仍可能大量到国外上市融资,也会增加资本流入。

  ——对外投资近期内难以达到较大金额。近年来,我们不断放宽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宽国内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渠道。但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以资源、能源产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内企业竞争力等多种因素的较大制约,而对外金融投资受人民币升值预期、投资范围和品种有限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对外投资规模将较为有限,难以发挥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作用。

  ——外部因素制约我国国际收支调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石油输出国和不少亚洲国家则出现大量贸易盈余,大量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形成国际商品和资金“双循环”的格局。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变。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在大量国际资金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我国仍是外资流入的热点。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