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宏观经济信息

CPI PPI连续双降 中国经济仍有通缩压力

来源:国际商报 | 发布日期:2009-05-13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其中CPI同比下降1.5%,PPI同比下降6.6%。

  中国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下降1.5%,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中国1月份CPI较上年同期增长1.0%,2月份CPI出现1.6%降幅,3月份CPI则下降了1.2%。同时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下降6.6%,连续第五个月下降。中国上游和下游物价指数双双连续下降,显示经济不振和需求疲软的状况仍在延续。

  “这与我们3月份的预测大致吻合。”商务部贸易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CPI的连续下降,赵萍分析道:“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一方面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国家政策的时制影响。为了促进消费,国家启动社保改革和医疗改革,但这些改革属于长效机制,不可能今天医改、明天就改变消费行为。”

  但CPI没有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与消费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关。”赵萍说。“消费有自身的规律,消费需求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有其内在的刚性特点,即使收入下降,消费也不会立即下降,不会随收入的变化而立即下降,其下降是缓慢的,因此消费价格指数不会有剧烈波动。”

  从CPI的下降构成来看,其中,城市下降1.7%,农村下降1.0%;食品价格下降1.3%,非食品价格下降1.5%。“这与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有关。”赵萍认为,食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刚性特点比较大,因此下降幅度低于平均程度。赵萍还分析说,下降成分比较多的是交通、通讯和文娱类耐用消费品,“这属于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品,是培育消费增长点的消费支出方向,受城镇居民的收入弹性影响很大,会随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减而增减。”

  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6%。对于PPI的连续下降,赵萍分析说:“这也在预期之中。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国外市场需求不振、大宗商品的出口下降对我国PPI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钢铁的产能过剩,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市场消化。依赖国内市场需求拉动效果有限,很难冲抵国外市场的需求下降对其的影响。”

  赵萍继续分析道:“能源、电力的采购指数下降更多,说明4万亿投资的拉动效果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企业的采购欲望不强,开工不足。企业没有把政府的决心变成市场行为。”

  赵萍说,PPI的降幅之大说明未来经济增长乏力,同时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企业开工不足就会影响就业,继而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收入预期,从而影响消费心理预期。”

  在谈到CPI、PPI连续双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时,赵萍认为其影响不大。“很多人在持币观望不购买,看什么时候降息。而利率和消费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赵萍进一步分析道,目前世界经济暂无好转迹象,国外市场的需求低迷传导到国内,这种影响还会持续,经济依靠外需作用的拉动还需要一定周期。从国内投资情况来看,对于4万亿元投资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赵萍认为这些经济投资发挥作用也需要一个周期:“带动周期至少要3个月,从项目启动到贷款发放再到资金到位不是短期行为,项目的拉动效应有时制限制。”

  “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将出现拐点或者筑底现象,但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经济难言拐点,仍然有通缩压力,CPI指数年内能转正就不错了。政府应该鼓励具有大众性和弹性的消费热点来刺激消费。”赵萍说。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