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
谈判者看中美经贸谈判 务实的双方应该有结果
进入“谈判时代”后,中国遭遇的谈判无所不在。9月25日G7峰会上,周小川将美国人的汇率“鸿门宴”消解于无形,26日、27日中美纺织品贸易第五轮磋商再度过招。
中美在纺织品上的过招已过四个回合,每一次局外人都不知胜负。但这轮谈判却是最有趣的一次,谈判者谈判前都如此强硬,好像没有坐下来谈的必要了。
真是这样吗?先听谈判者怎么说。本次中方由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带队,鲁建华此行秉承的方针,据透露是“坚持原有立场与原则不变。”早先时候商务部已表态,中欧达成的协议将是中美谈判的底线。
鲁建华的对手还是美纺织品贸易首席谈判代表戴维·斯普纳,斯普纳表态,“将继续寻求与中国达成一项广泛的纺织品协议”,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将继续对中国纺织品采取防卫措施。”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没有人对谈判乐观。
可是,如果真像表面显示,大家都非常强硬,毫不准备让步,那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鲁建华和斯普纳继续坐在一起呢?大家在口头上说出的底线其实都不是底线,而仅仅是开价,这就是大家愿意继续谈判的原因。真正有意思的是谁会先让步?或者是双方最终会各让几步?
目前,中美双方还在设限纺织品范围、计算的基数和配额增长率上僵持,不要指望哪一方希望仓促成交。所以,本轮谈判可能依然停留在技术层面,双方会在每一个问题上讨价还价。
这就是谈判者眼中的谈判,鲁建华和斯普纳心中放的是纺织品,周小川和斯诺心中放的是人民币。谈判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解决各类问题的最好方式。表面上,中美之间摩擦重重,但是双方的谈判意愿却从未中断,所有的问题都只是谈判中的“在商言商”。
谈判并不可怕,因为谈判的关系是良性的;没有谈判的相互对峙才是可怕的,因为双方都没有解决摩擦的途径。谈判者眼中的谈判就是谈判,表面上的是谈判的技巧问题,背地里的是谈判的诚意问题。
抛开纺织品谈判的一得一失,审视中美之间整体的谈判关系更加有意义。有两位美国前任的贸易谈判代表、中国的谈判老对手最近先后发表了对于中美谈判关系的看法,值得关注。
第一位是1997至2001年期间任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的沙琳·巴尔舍夫斯基,她最近与人联名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的文章。指出“美国需要重新构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中国也应该改变自己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方式”。
就美国而言,巴尔舍夫斯基认为通过国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挑起争论的方式而定期关注一下中国是不够的,对中国具体贸易政策的不满应通过双边谈判、诉诸WTO和援引美国的贸易法律加以解决。除此之外,“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该国在亚洲整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亚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美国还必须与中国和亚洲进行更广泛而密切的接触”。
除了巴尔舍夫斯基,上任美国贸易代表、现任美国副国务卿的罗伯特·佐利克也在思索“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问题。上周佐利克在对美国国会的发言中表示:在一个现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旧有的遏制战略与权利平衡战略已经不再有效了。21世纪的全球经济是一张联系更加紧密的网。佐利克的这番话不仅是对美国国会的强硬反华派讲的,也是对中国的谈判对手们讲的,因为他希望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超越当前只是“成员”的角色,进一步扮演“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
美国谈判者务实,中国的谈判者也越来越务实,务实的谈判不会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