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4日,2007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 (Intertextile北京面料展)又一次盛装登场。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892家展商。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泰国、中国台湾均以展团形式参展。展会也首次在北京展览馆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两馆同期举办,展出面积达39000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30%。
有人说,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还在夹缝中生存,谁能掌握资讯,谁就能取胜。作为纺织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纱线展、面料展、CHIC再加上时装周的同期举办,无疑大大提高了展会的信息含量。
但每次展后反思中国的面料产业,却总是一个感觉.进步还是一点点,像静止的一样,毫无生气,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审美疲劳。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总是能冲抵我们的反思深度,诸多萦绕脑际的问题在研发能力不足和设计能力薄弱的搪塞下,也觉得似乎多此一问。
为什么?为什么代表一个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对话与思考,会让企业觉得微不足道?为什么一个展会所表现出来的国内外之间的明显差距,却让很多企业麻木到不闻不问?为什么本应开放的交流变得隐讳?又为什么本应欣然的进步变得让人疲惫?……
症结究竟在哪?很显然,我们没有找到对接点。我们传递给企业的信息让它觉得危机十足却又不知所措,企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无所不能却又处处受制。
那么,对接点在哪?是思路,是思维方式的互相转变,解构与重塑面料展和中国的面料产业,会发现是如此的刺激与惊喜,那里是海阔天空,而不是现在的处处泥淖。
这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臆断,是哗众取宠还是深度反思,同样也是一种思考。
面料世界是平的
长久以来,我们看待面料展总是带着固有思维,把差距强加在进步上,把优势灌输在不足上,前者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后者致使议价能力薄弱。这样的思维定势,让我们忽略了对世界面料格局和产业游戏规则的探讨,从而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全球范围内纺织区域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正像一本畅销书说的那样,世界是平的,面料产业的世界也是平的,全球面料产业链的分工让我们处在了加工制造环节,而技术、管理、设计等环节,国外企业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一个全球纺织的工序流程图。
这样的流程是百十年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体现。一味强调自己的不足和盲目的追求高端,至少在目前还不是成熟的举动,因为冰冻三尺,不是一日之寒。举个简单例子,杜邦不是一天就把莱卡做到了今时的模样,那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另外,新纤维的开发也不是盲目的,国外有庞大的市场调查投资和队伍,所有决策依据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作出。如美国棉花协会,对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服装、家纺产品的市场消费需求分别定期作出详实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从而在全球有的放矢地推广他们的美棉。
再说一下欧洲的面料企业。今年的面料展上,意大利展团共有51家企业,展出面积近800平方米,是本届展会规模最大的海外展团,气势磅礴。看着她们的面料,我们又开始自惭形秽。其实我们也知道,1 9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纺织业曾面临严峻考验。当时.日本以绝对优势的低成本抢占纺织品市场,对意大利纺织业形成毁灭性打击。在经受严重打击之后,意大利纺织业并未消沉,而是另辟蹊径,全力转入发展高档产品,进而成功实现全面复兴。一百年后,意大利又以盛产高档面料与经典品牌服装而盛名天下。
这又是百年积淀下的崛起,拿我们只有几十年的产业家底和人家在高端上拼,显然让企业觉得不现实,这也就导致了对话的沉闷。我们不是要拿别人的成就来冲击企业现实的不足,而是应该探讨国外转型的一种运行模式,实现最合理的借鉴。从面料展上,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韩国的展示技术、设计我们都感觉不是极其出色,但是韩国面料就是比我们卖得好,原因何在?质量比我们好一点点,价格比欧美日便宜一点点。这是表象。韩国的面料企业正加大拓展中国市场的力度,在国内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的市场不断扩大。他们的特点就是流行速度快,市场意识强。
中国有着强大的加工规模和能力,可以在成本控制范围内完成任何档次的面料加工,这就是我们在世界纺织面料格局中的地位,在全球产业链条上的席位。但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基地,更是全球最大市场。科技、品牌、管理、设计等环节,实力不如欧美日,我们完全可以先掌控微笑曲线另一个利润点。
第一时间捕捉国内市场信息,做市场的快速反应和跟进者。显然在这一点上,我们落后韩国很多。我们进步步伐慢,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对市场反应慢半拍,这也是我们一时还很难在制造地位上有所突破的原因所在。只有市场反应快半拍,才可能向利润的高点上进半拍。
区域品牌的迷失
即使在制造地位环节,我们也没有拿到应得的利润。这里我只想说关键一点,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完善的产业链条,因而能够成就自己的制造能力。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最大的不足,同样也是这一点,就是各个集群地大而全,小而全,力求每个集群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而造成条块分割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互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科技、管理等各个环节要素能力提升滞后。
从面料展上不难看出,中国面料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但同样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各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尽管款式和花色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同质化特征明显。这里不是要表达抄袭模仿的概念,而是加工能力雷同的质疑。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纵观中国的面料产业格局,江苏在中高档面料的生产上有优势,浙江在化学纤维、普通化纤布、印染布、丝织品等的生产上有较大的优势,广东以色织牛仔布为优势,山东以纯棉坯布为主导 …这是一个区域品牌能力的展现。
从展会的参展企业来看,每个区域,每个企业似乎都是无所不能,什么面料都能做,什么环节上的难关都能攻克,这就很难区分各自的优势。没有区域优势,也就无所谓分工协作,因为大家都是一个思维,做全产业链,就能控制成本。这直接导致各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大拼价格。以化纤面料来说,同质量的面料,在吴江地区加工,成本控制能比绍兴便宜,而在印染环节上,则绍兴又可以控制住成本。由于没有突出协作概念,大家就开始拼成本,织不过你,我就染过你,再加上一些投机小企业的搅局,致使价格越压越低,利润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尽管也打出各种新纤维概念,但却不是自身实力的展示,只是先于别人用概念造句而已,根本不成其文章。 这本就是一个分工盛行的年代,是一种趋势所在,我们的面料产业尽管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中下游配套的链条脱节,产业自我发展和竞争力提高也存在制约,协作较少,致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这也使得大部分研发产品仅仅是款式、外观的更新,效益缺乏持久性。
从世界格局的分工来看,我们制造能力突出,却惨受自身不合理分工的摧残,最终导致产品也是大而全,小而全,竞争只能靠价格的压低。事实就是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不能理顺自身的条条框框,突出各地域的特色优势,那么我们展现出来的制造优势也是虚的,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在这个格局中,分得自己地位上应得的利润。
一个新的话题出现了,就是区域力量的整合与分工,从而赢得世界制造环节上的话语权。英威达全球成衣部总裁B…Ghiti s就曾表示,亚洲已成为全球纺织品采购重心,中国大陆更是纺织原材料供应中心,目前大陆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跳出生产基地的窠臼,为国际买主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无序的自由竞争。无序的自由竞争模式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极度浪费和低水平的重复竞争,这样的恶性程度在面料企业竞争上简直无法想象。一个黑色幽默是,一个舞会,有5位男士,5位女士,其中一位女士是最漂亮的。按照自由竞争的规则,五位男士会争得头破血流,最后由最有身材、最有钱财、最有地位的男士邀请最漂亮的女士跳舞,但是这却造成了80%的资源浪费,因为另外四位女人会因为不是四位落败男士的首选而拒绝跳舞。由此,这样的竞争成就了一对,却摧毁了四对,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讲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的企业不能过度迷信市场化,进行低水平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很显然,从目前我们的面料产业格局来看,产业整合,是中国面料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中国面料企业要想在红海中出奇制胜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产业整合,形成区域性的垄断,而不是继续进行恶性竞争。
龙头企业的困惑
面料展上,我们的出色企业同样不少,如意、阳光、海天等等不一而足,但各自的发展模式却又不尽相同。如意不断体现自己的高端与时尚品位,甚至已经开始利用时装周的舞台,这正是我下文要说的。海天则不断利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在新纤维运用上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功能性面料市场地位。阳光有着强大的OEM能力,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这基本上代表了国内高端企业的三种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高端企业的形成。
事实上,他们有着不同的困惑。以如意来说,如意的高端面料可以和欧洲各大面料企业比美,但欧洲的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小批量多品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绝技。而如意是一个有着从业人数众多的大企业集团,它对市场时尚品位与流行的反应肯定比欧洲企业逊色,小批量的走货也不可能带动庞大能力的运转,从这个角度看,如意对高端面料的生产,更像是能力和形象的展示,而不是其当前的全部。
海天的发展之路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就是用市场换技术。技术受制于人,研发力量薄弱,那就通过合作来吸收消化别人的技术,这样的思路让海天一举成为中国功能性面料企业的领军企业。但随着人们对市场换技术这种方式的质疑,同样让海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龙头企业的困惑,带出的话题还是对市场的把握和掌控,他们基本上能够在世界分工中既做好本职工作,又保证了既得的效益,同时还在实现赶超,逐渐攀登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领域。但当他们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越来越像曾经的国企那样,在市场上跳舞远不如小时侯灵活,日本企业的成功可以给我们启示,他们几乎都是”民企+国企”的混合体。
面料展将商贸和交流的本能已发挥得越来越出色,但对行业的透视与指导,还缺乏一些应有的手段与模式,这也就给面料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如何推动中国面料行业和企业尽快找到最佳运行模式,同时尽可能完成对区域力量的整合与调整。
这似乎是种超越,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面料展的能量
不管是区域力量还是龙头企业,其实最终大家都忽略了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巨大的服装产业和消费能力,将是推动面料产业提升的巨大动力。如何营造好这个市场,推动行业的合理分工,并提高企业的运行能力,面料展也需要对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以完成这一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纵观国际面料品牌商的操作,一方面极力推出著名的服装品牌,让消费者记住这一件件高档商品,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把高档服装的面料生产和面料新产品向人展示,借船出海,把利润更高、数量更大的面料推销给世畀各地的服装厂商。这正是国际面料商的目标所向。中国面料的生产和营销完全可以效法国际市场的习惯做法,在世界面料界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如此说来,对于面料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立体来看,这会证明面料展还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时装周、CHIC、纱线展的同期举办,给了面料展巨大的想象空间。PV的强势在于它的高端和时尚,TEXWORD的优势在于欧洲市场的诱惑,而面料展如果能够利用好相关的资源,则可以同时把握Pv和TEXWORD的各自优势,对中国面料企业和面料产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
如意、麻时尚展示,都刺激了我们的一个巨大设想:未来的中国,时装周是时尚的策源地,CHIC是终端的展示,而面料展则是中坚力量,往上推动纱线的乃至纤维的开发,往下则直接把握终端需求脉搏。
这不是没有可能。
拿P V做对比,第一视觉之所以是有独创性和权威性的,与它极具特点的组织运作方式是不可分的。首先是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与会者皆为各国选派的发言人,事先在各自国内召开了汇集众多时装设计行,设计师,风格设计室的全国性研讨会。第二点与众不同之处是PV对参展商的挑选非常苛刻。最重要的要求是产品有较高的创意水准,有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第三点使PV成为一个成功展会的因素是对流行情报的收集。PV总是专门往世界各地派观察员,全方位观察出新产品的能力,世界各地流行趋势。
很显然,PV在设计时尚、服装流行的把握上,有着独到之处。那么,P V为什么不和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合作呢?那里不是时尚的策源地吗?难度太大了,不同的操作方,不同的运作模式,很难融合在一起。但面料展不一样。面料展、cHlC、时装周的主办方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只是由不同的分协会来操作而已,几大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与发展。这就有了合作的可能。
再来说运作模式,其实,3月份四大展会同期举办,行业已经开始有意的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只是大家还没有进行思路上的沟通与碰撞,并且对格局和游戏规则没有达成共识。而这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还有主办方之间在思路上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各个层面都能达成一种共识,能够将各自的资源有机融合,而不是目前的暂时摆放状态,那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将是莫大的幸事,这样的操作模式一旦有效利用,将有利于中国纺织面料和服装企业科技与品牌的大幅提升,并形成中国特色的非典型模式的展会品牌。
这不是不可能之举,毕竟,这样的资源融合,利在产业而不是仅仅利在面料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