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每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intertextile BEIJING)已经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享誉业界的品牌展会,今年已是第13届。加上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Yarn Expo Spring )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北京的3月被誉为“纺织展会金三月”。
可就在这明媚的“金三月”,已连续两年出现“小展会”“搭车”品牌展会让展商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而招致展商投诉的“闹剧”!
作为品牌展会的组织者,我们强烈呼吁行业要自律,并对这种侵权行为给予谴责,同时提醒展商擦亮眼睛、掌握所参加展会主办单位的基本信息,避免失误。下面是一些媒体的有关报道:
3月22号《北京晚报》报道,每年3月,北京都将举行发布春夏系列的中国时装周,纺织行业相关展会也齐聚北京。搭展会顺风车于21号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07年中国纺织品面料、辅料贸易博览会,在开展第一天便遇到了“展商欲罢展讨说法”的尴尬。下面是该报道原文:
满怀信心的服装面料商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希望在展会上多结识贸易伙伴或签个上百万的合同。昨天,他们的热情被缩水的展会和稀疏的客人彻底浇灭了。
每年3月,北京都将举行发布春夏系列的中国时装周,这段时间,相关展览也齐聚北京。昨天是2007年中国纺织品面料、辅料贸易博览会的第一天。早上9时,参展商兴高采烈地来到布置好的展位,在苦等了一上午之后,他们发现每个展位平均两小时只能接待到一个“专业”的客人。“太冷清了。到目前为止我只收到3张名片,其中两张还是推销机器的。主办方的宣传工作做得太差了。”昨天下午4时许,记者一来到展会举办地——位于北四环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就被抱怨的声音围住。展商们拿出主办方前期提供的展位图,指着上面多达600余个的展位说:“吸引我们入会时,他们说这里将被分为化纤、毛纺、全棉等多个大馆,可现在只有2个小馆,好多展位还空着。然后我们和对方交流时,一直被告知将有近500位展商参展,规模不会小。可我们来了之后发现,一共只有91家企业。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承办此次展会的项目负责人对把91位展商说成近500家解释道:“这个数字是指我们公司同期在北京举办的三场展会的总企业数。”
昨天的展会原本要在下午4时30分结束,但中午时分就有人陆续关门了。昨天下午记者赶到现场时,展商都聚集在会议中心三层一间会议室外,等候代表与主办方的谈判结果。“我们提出了三点。一是把我们全部迁到同期在国展举行的展会去,可在国展举办的展会同该展会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这一点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我们要求全额退还我们交付的12000元展费。第三点是赔偿参展人员来京的往返路费和住宿费。”记者离开时已经晚上8时,但大家仍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或是坐在椅子上休息,等候主办方商量出解决办法。
今早,记者获悉,昨晚10时许,双方已达成协议:展会继续办,主办方退掉30%的展费;今明两天陆续招揽客人参观展览。“我们对这个决定还是比较满意的。”参展商说。
去年曾遭媒体曝光 今年激怒全体展商 面料展搭车办展故伎重演该问责谁
发表日期:2007年3月27日 作者:兰馨
3月22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下称“面料展A”)上,发生了这样的情景,有人抱着一摞企业产品目录,焦急的向采购商散发。据记者了解,原来他们是参加另一个同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07年中国纺织品面料、辅料贸易博览会”(下称“面料展B”)的参展商,由于展会观众非常少,不得已做出了上述举动。
据知情人士介绍,3月21日,“面料展B”提前“面料展A”一天开幕,但“面料展B”开幕半天之后,就发生了全体展商围攻展会组委会,要求其退款赔偿的一幕,场馆方担心事情激化后,影响其他活动,不得不请求公安部门到展会现场协助维持秩序。
模糊展会名称 制造展位紧张假像
“我们被骗了,都快气爆了”,3月22日下午,江苏吴江永昌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永昌)董事长樊世银在电话里情绪激动地对记者说。由于有其他事情,当记者赶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时,樊世银已经离开了,据其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来布展的时候,就发现“面料展B”与承办方北京京博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下称京博威)之前宣传的498家参展商相差甚远,实际只有91家。更令人气愤的是,展会开幕的第一天直到中午,展馆的观众100人都不到。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下午2点,感觉受骗的众展商找到组委会的相关人员进行谈判,向其提出要到“面料展A”参展,要求帮助联系展位,同时退还50%的摊位费,但京博威没有答应。之后,京博威提出如果参展商坚持到3月23日上午10点撤展,可退还摊位费的20%,参展商认为不合理,双方一直讨价还价到晚上11点,最后在公安部门的协调下,京博威承诺退还摊位费的30%。
对于这一结果,部分参展商并不认可,也不愿意浪费时间,索性不要30%的退款,提前撤展走了。对此,福建泉州市良兴染织植绒有限公司的业务部经理李昱表示,京博威就是抓住了参展商耗不起时间的心理。他指出,提前“面料展A”一天开幕,也是抓住了参展商多数都是往返机票,不得不熬到展会闭幕,要是“面料展B”和“面料展A”同一天开幕,参展商非把“面料展B”的展台拆了不可。
李昱指着邀请函上的名称解释说,当初收到邀请函时看到“2007年中国纺织品面料、辅料贸易博览会”误以为就是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所以才决定参展的。没想到,人家有“国际”和“(春夏)”字样,这个展会缺少国际两字,“(春夏)”变成了“贸易”。
另一位来自吴江的王先生介绍说,这次91家参展商几乎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参展,其中大部分误以为这个“面料展B”就是已经举办了13届的“面料展A”,当初招展时,组委会还制造展位紧张假像,导致部分企业受骗。
据李昱介绍,在与组委会谈判期间,京博威的人员还强调,他们去年“面料展”的参展情况比今年好,超过了100家。李昱表示,后来了解到,去年的展会也是傍着人家面料展在北京海淀展览馆举办的,参展商识破后,也大闹了一场,当时新闻媒体也做了报道,没想到今年又是如法炮制。李昱表示,最可笑的是,组委会还告诉要求赔偿的参展商,他们已经准备了免费巴士,等“面料展A”开幕,就从北京展览馆那边拉观众过来参观。他认为,他们就是瞅准了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多,都愿意来北京参展的心理。
业界人士:要加强行业自律
就北京“面料展B”再次发生这一现象,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下称北京会展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羚,她指出,发生这样的事情,既损害了北京会展业市场的信誉,又损害了参展企业的权益,也直接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
针对北京连续两年发生“面料展”搭车事件,张羚解释说,这源于北京市和其他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地方性城市的展会项目的审批权,归属当地的外经贸委统一审核,因此,协调和管理起来都比较容易。但北京除外经贸委对展会项目审批之外,还有国家机构的展会项目,这样一来,在北京举办的展会项目,在协调和管理上就存在很大的难度。
据张羚介绍,北京市有关部门曾向国家机构提出,如果是由他们审批的展会项目,又是在北京举办,应该和北京市有关方面有一个沟通,避免多头审批导致重复办展的现象。但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的前提下,北京市有关方面在展会管理上的立法,就无法出台。
张羚强调,过去展会没有这么多,发生搭车办展的现象很少,但随着对展会举办单位限制的放开,重复办展、无序竞争现象非常严重,给参展企业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她指出,像此次“面料展”事件,今后如果北京市政府机构不好管理,可以由北京会展业协会来协调,在北京范围内的展馆之间进行沟通,将一个时间段之内的展会项目进行汇集,呈报工商部门,从审批和展馆方面形成联动机制,如果发现重复办展,可以进行干涉,以保证市场秩序。她认为,在展馆之间进行行业自律,也可以避免上述事件发生,像大连和上海对展会项目的管理,做的比较好。
同时,张羚也提出,要加强展会项目名称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无序竞争的现象。尽管会展业界曾经提出并讨论“展会项目名称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被有关部门忽略了。到目前为止,各部委关注最多的是展会现场展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如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由商务部、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出台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由于注意力的转移,也造成了展会项目名称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如上述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品牌展会的信誉。
法律专家:故意雷同是占用“品牌资源”
3月23日,“面料展B”撤展之后,面料展A组委会的有关人士表示,“面料展B”的行为影响了他们面料展的声誉,但同时,这位人士表示,对此很无奈,因为“面料展B”也是通过审批的展会项目。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韦之,他认为,面料展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其他同题展会如果具备诚信的话,应该避免与该面料展同期举办,因为展会属经营活动。如果在时间、地点和主题上,故意与已经举办了13届的面料展品牌展会雷同,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韦之指出,的确有展会利用雷同因素让参展企业误解,分享别人展会的利益。他强调说,面料展在行业内具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即使面料展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和申报,但只要在行业内已经成为品牌展会,就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他表示,品牌的影响力不是空泛的,品牌效应包括多种方面,例如展会全称、简称,或者是有特指的展会。相反,有些展会即便是登记注册了,但没有产生影响力,那法律保护也是有限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参加“面料展B”的参展商收到的是有重大误解的合同,那么,彼此双方的签订的是无效合同。《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