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医用纺织品产业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在纺织领域研究了近60年的老专家,原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司司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华用士指出,我国医疗机构之所以大量使用进口医用纺织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先进标准,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加强后整理环节的研究,有效增强产品的抗血液、抗酒精、抗微生物能力(简称'三抗'),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日前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上,部分医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携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参展,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该类产业发展的强劲实力,但他们也坦言,迫切希望政府、协会以及相关部门加快沟通、协作,改革相关机制,搭建相关平台,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及推广三大瓶颈。
尴尬的医用纺织品处境
在纺织品行业,产业用纺织品属于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产业,而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医用纺织品也属于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类产业。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副秘书长李桂梅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促进了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据统计,我国医用纺织品年增长率超过10%,2009年产量达到3千多万吨。然而,我国医用纺织品却仍然没有摆脱"尴尬"的处境--国内的相关产品大量出口,国内的医院大量进口相关产品,尤其是生物医用纺织品。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质量技术,标准检测,推广应用,等等"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陵申告诉记者,无论哪个产业,质量和技术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但目前我国医用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大部分产品属于附加值较低的防护服、隔离衣、手术洞巾、纱布等防护用品,而人造血管、心脏支架等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纺织品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无法形成产业化生产。这就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不仅如此,就是在基本产品中,质量和技术问题也很突出。"华用士指出,目前我们的产品只能算是原材料加工,后整理技术不行,如纤维技术、制备技术、制造技术等,使产品质量远远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国内医院愿意进口国外产品。
其次是标准检测问题。目前,标准滞后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我国医院大量使用进口产品,但其中不少是属于'出口转内销'产品,因为国内的认证标准、检测机构、检测手段都滞后于产品生产,国内生产的产品便大量出口到国外,经过国外检测认证后再转销到国内。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医院用进口产品的原因,因为没有医院敢用没有被检测认证的产品。"专家李燕立说。其实,标准滞后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该行业发展的水平,因为标准是技术门槛,是话语权,是质量标杆,例如,美国的防护服能达到4级标准,而我国的产品只能达到3级,这就限制了产品的使用。难怪业内人士用"低层次的原料加工"来形容国内医用纺织品行业。
第三是推广应用的问题。医用产品是一个下游推动型的产业,因此,推广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医用产品的推广应用也面临很大困难,大多数医院都倾向使用国外产品,认为国内产品质量不如国外产品。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工作做得不到位,产业内相关各方,例如政府、企业、协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都不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说。据悉,目前我国医院使用的防护类产品90%以上靠进口,但同时我国生产的产品又大量出口,如手术洞巾。 "事实上,国内一些基本医用纺织品已经达到国际使用标准,这里面还涉及到医疗采购制度,这是利益的问题,医院使用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个人,所获得的利益是不一样的,这一现实情况我们不能否认。"李燕立一针见血地指出。
面对广阔前景需理清发展思路
医疗卫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国家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的高需求,都将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自然,也将推动医用纺织品的发展。然而,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产业需要走的道路确是任重道远。因此,理清发展思路非常重要。
"如果要分一个轻重缓急,该产业首先要解决的应是质量和技术问题。" 华用士的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企业的支持。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咏梅认为,医用纺织品因其特殊使用性,质量尤其重要。以医用纱布为例,如果光靠水刺技术是达不到国际水平的,还需要与木浆符合等后整理工艺相结合,使其具有更高的性能,更舒适、更安全。江阴金凤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政刚也指出,后整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产品最终性能是由加工过程逐渐赋予的,这个过程就是产品技术含量增加的过程。
"医用纺织品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附加值将越来越大,而这将由技术来实现。"作为医用纺织品的一大组成,生物医用纺织品将会越来越有市场,李陵申指出,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发展关键是技术发展,国内生物医用纺织品急需从研发环节向产业化环节推进。而在技术创新中,以下游用户为导向的创新尤为重要。这一点,山东华兴海慈新材料有限公司可称为楷模。他们针对市场对抗菌材料的急需,将眼光瞄向了海洋领域,用3年时间、斥资1亿元人民币,自主研发成功海斯摩尔(纯壳聚糖)高科技健康抑菌功能性纤维,填补了国际抗菌织物应用材料的空白。该公司总经理徐爱清告诉记者,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且无抗原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广谱抗菌性、防腐性、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等特殊功能,因而利用壳聚糖生产的壳聚糖纤维可在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止血材料、抗菌织物、离子交换纤维、辐射能防御布等方面广泛应用。而这一创新在本次展会上成为一大亮点,受到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目前,立足技术进步,打造产品品质的理念已经深入众多企业管理体系中。河南飘安集团在2004年与东华大学共同研制开发出了E·P-A纯棉水刺无纺布,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公司投资近3亿元引进瑞士的 先进技术,生产了 PLA聚乳酸,2007年该项目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科学进步二等奖",公司已开发出的 新产品如可降解植入性人造骨钉、骨板等,为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制造向高科技领域发展首开先河;佛山市南海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2009年引进一条美国制造的SMMMS无纺布生产线,该生产线曾以其突出的技术指标和优异的质量享誉世界的医疗卫生用品等行业,年产高档以用无纺布可达15000吨。
其次是推广应用问题,产品最终是要用到使用环节,如果推广力度和深度不够,势必影响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李陵申表示,目前医用纺织品领域,国产产品占有率仅为10-20%,希望通过产业化推广,引导上游与下游、需求与生产间的有效连接,不断提高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至于应用难题的解决,不仅要加强企业与医院之间的沟通,推进企业规模化发展也很重要。"朱民儒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生产医用纺织品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院与企业缺少沟通,相关部门这方面工作开展的也不到位,加之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成本综合较高,都使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速度很慢。为此,相关部门应主动承担起部分责任,"要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工作,加大行业内相关环节、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和机制,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加快产业平台的搭建,进而推动工程化应用,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
然后是标准检测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整个业内只有60多个标准。"作为行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标准平台,包括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建立相关检测机构等。只有标准跟上了,我们的产品才能与国外产品相竞争。"李燕立指出,目前,我国有些产品明明能达到国际标准,但由于我们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手段,没有相应的检测机构,没有高标准的检测标准,只有出口后经国外检测才能被医疗机构认可,从而导致"出口转内销"这种令人郁闷的现象出现。因此,建立包括标准、机构、手段等在内的公共检测平台迫在眉睫。
"在医用纺织品领域,SMMS一步法非织造布、抗菌及复合性非织造布等产业化项目在'十一五'期间陆续投入建设中,键合型抗菌防霉SS非织造布、键合型抗菌防霉SMMS非织造布和高性能干法纸棉复合功能非织造布等新型材料,在临床可以解决材料的'三抗'要求,用于制造医用口罩、手术衣、隔离服、纱布等各类医疗卫生用品。"朱民儒指出,市场的需求带动了产业研发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未来的医用纺织品行业有望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