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展会报道

CHIC2008:从“意大利人制造”说起

    “相对于‘意大利制造’来说,我更愿意称其为‘意大利人制造’。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今年3月29日举行“ITAT?2008中国服装论坛”上,意大利驻华大使Ricca Rdo Sessa(谢飒)先生自豪地宣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意大利制造”都是“意大利人制造”。   
 
  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本性,也是企业的义务。没有利润,任何产业都难以为继,更遑论发展了。只是,如何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履行这种“义务”,这个问题,不仅是今天的意大利企业需要认真反思,同样也值得中国的服装业者们思考。
  
    在CHIC2008的W1馆中,有一个用纸板隔开的很显著的区域,纸板上面写着:意大利展团。两名保安尽职地守在门口,只有提交了名片的专业观众才获准进入展区。  
 
  到本届为止,意大利国家展团与CHIC结缘已经是第六年。在CHIC2008上的意大利展区是本届展览会最大的外商国家展团之一,其30余家企业主要集中于男装、女装及配饰的品牌。  
 
  足球、文艺复兴、威尼斯面具狂欢节、法拉利、匹萨……这些都是意大利的骄傲,当然还有由Armani、Ermenegildo Zegna、Canali、Prada、Versace这些殿堂级名牌所支撑起来的意大利时装。根据2007年美国奢侈品研究院(Luxury Institute)在富豪中所做的抽样调查,全球十大顶级男装品牌中,上述的意大利品牌占到前8席。
 
  意大利风格的形成与嬗变   
  
    “意大利裁缝想方设法遮盖穿着者的身材缺陷,尽量使男人看起来更苗条,更优雅,更高大,能弥补上帝犯下的错误。”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也点出了意大利服装得以立足人世的关键。毕竟对于“Made in Italy”这块金字招牌,确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有 “Made in Italy”为时装封印,证明了其既不同于法国时装的实验性,也不同于美国时装的纯粹商业性,它应该拥有高超的生产技术、精良的做工和新奇的面料,以及相对简约实用的设计。  
 
  其实,很难为在时装界广受赞誉的“意大利风格”造像。如果说米兰时装周的使命至今仍停留于“在意大利和国外保护、协作、强化意大利时装形象”的话,“意大利时装”本身,早已突破了狭隘的国家身份。 
 
  二战前的意大利,并不存在时装工业。尽管,意大利的手工业异常发达,无论是裁缝、金匠,还是皮匠均蜚声海外,这是“意大利制造”的“天份”。1910年,Ermenegildo Zegna开创了纺织学校,20年后又开创纺织工厂,使得意大利在“纺织技术”上又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创造性的缺失,曾经是意大利时装业一直没有国际名声的硬伤。女人热衷于法国服装,男人则遍寻具有英国Savile Raw学徒背景的裁缝师父。当时,意大利人如是挖苦自己:“意大利女人若要达到高贵的颠峰,必须翻过阿尔卑斯山(法国),或越过大西洋(美国)。”从这方面来看,“民族主义”不啻是迅速发展的绝好武器。意大利政府为了打造“意大利风格”,只要设计师能拿得出具有原创性的设计,便能获得政府的财务以及宣传支持。  
 
  米兰时装周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用以集体展示意大利时装的风貌。  
 
  然而,意大利的男装终究到了1980年,才真正迎来可与法国、英国、美国分庭抗礼的那一刻。电影《美国舞男》上映,Richard Gere所扮演的舞男,面对满满一衣柜的Armani服装,可爱地将它们平铺在床上……整装待发后,他在镜子前摆了个漂亮的pose。这部电影不但成就了Richard Gere,更成就了Giorgio Armani。   
 
  设计师明星化的时代里,总是不缺意大利人。无论是Armani的简约精干,Versace的浮华奢靡,Dolce & Gabbana的休闲而不失雅致的趣味,还是Prada略带神经质的知识分子气质,均在意大利男装讲求品质的基础上,又充实进了丰富的内涵。  
 
  数着意大利最值得骄傲的男装一路走来,可以发现一种原先综合了休闲、高级面料和精良做工为特色的“意大利风格”已越来越不明晰,从皮具、高级定制服、男装、成衣、配饰、鞋等各个领域,都闪现着意大利人的智慧。而意大利人更是深入了世界服装的范畴,法国的骄傲Yves Saint Laurent现在由意大利人执掌门户,Tom Ford和Thom Browne的成功背后都有了不起的意大利裁缝支撑。而意大利原本引以为骄傲的品牌,也不断引入国际设计力量,哪里还分得清“正宗”?  
 
  现在的米兰时装周也同巴黎一样,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胸襟接纳着“非意大利风格”的设计师。也许在巴黎仍旧展示着这个世界最前卫尖端的男装,而意大利则成为最具品质感,最内敛低调的男装基地。
 
  “意大利制造”与“意大利人制造”   
  文章开头谈到,意大利驻华大使Sessa先生在今年的中国服装论坛上曾经自豪地宣称,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制造”,更应该称之为“意大利人制造”。然而,风靡全球的“意大利制造”,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山坡上随处可见的作坊中,上了年纪的男女工匠系着围裙,戴着眼镜,伏在木头桌子上,用手工方式切割和缝制皮革。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的场景:摇摇欲坠、灯光昏黄的工棚里,这些人是来自中国的移民。  
 
  如今,普拉达包和古奇鞋上令人垂涎的“意大利制造”标签——这些标签能让价格翻上两番的意义也许已经不同以往了。  
 
  在托斯卡纳,已有数千家皮具工厂被中国人控制:管理人员是中国人,工人也是中国人。中国工人已经成了时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位于佛罗伦萨西北部10英里的普拉托是托斯卡纳的纺织业中心。在此地,合法居留的中国人占总人口的12%。对那些著名品牌而言,充斥着中国人的工厂提供了一个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因为这些工厂的钱包、皮鞋和其他产品成本低廉,生产速度也很快。这有助于出售这些产品的时装店保持竞争力,而且许多人声称,这比另一种选择要好一些:将所有生产线转移到国外。  
 
  但对许多努力保留昔日那种精益求精但成本高昂的制作工艺的意大利工匠而言,廉价的中国劳动力是致命的。安德烈亚?卡利斯特里说:“这是一种疯狂的竞争。事实上,你无法竞争。”卡利斯特里的家族企业传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半个多世纪来,他们家一直为顶级设计师制作手袋。  
 
  在某一方面,这代表了意大利整个国家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维持令一种本土工艺著称于世的标准的同时,在全球经济中展开竞争?  
 
  以下三个问题困扰着意大利时装业:首先,彻头彻尾的假货;其次,有些鞋和包是意大利以外的低成本地区生产,只不过最后运到意大利装上搭扣、鞋跟或带子;最后,就是那些完全在意大利制造的产品,但它们出自中国移民之手。  
 
  卡利斯特里说,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在一家时装店出售的同一款包中,有一些是中国工人在意大利制造的,另一些则是意大利工人在意大利制造的。前者的成本是20欧元,后者的成本是250欧元,但价签上的标价是一样的。
 
  中国制造:引以为“借”,引以为戒?   
  面对着亚洲国家低廉劳动力的竞争,一些意大利奢侈品制造业也在寻求保持和提升利润的办法。一些企业选择了把加工地向海外转移,而另一些企业,为了保持纯正的“意大利制造”血统,则选择了在意大利本土雇用非意裔工人进行加工。  
 
  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本性,也是企业的义务。没有利润,任何产业都难以为继,更遑论发展了。只是,如何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履行这种“义务”,不但是今天的意大利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值得中国的服装业者们思考。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中国区域总协调官赖世平说,意大利参展商对中国展览会的涌跃参与,表现了他们对日益扩大的中国市场的密切关注,对将来与中国同行进行合资合作也怀有极大的兴趣。  
 
  如今,“中国制造”已经以不可阻挡的强势在席卷全球。这种优势甚至已经蔓延到了意大利最负盛名的高级成衣领域——中国的制衣厂,已经可以达到意大利奢侈品牌苛刻的质量要求。大家已经熟知的温州夏蒙与杰尼亚的合作,让更多的意大利企业看到了“意大利设计”与“中国制造”结合而产生的更高的利润空间。这是吸引意大利企业想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原始动力。  
 
  除了杰尼亚以外,阿玛尼的部分产品也开始在中国生产。产自中国的Armani产品上标上了“中国制造”,这显示出阿玛尼对“中国制造”的尊重。但是,一些意大利著名的成衣制造商对是否要到中国来加工生产自己的产品,心态仍然很矛盾。实际上,不仅是在高级成衣领域,就是在一般中档流行品牌中,意大利服装看上去也对产地遮遮掩掩。比如同样是欧洲中档服装品牌“MNG”、“ZARA”或者“H&M”,产地都一目了然,而意大利的“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却总让你搞不清楚这件衣服是哪里制造的。就像一位西班牙人说的,“Benetton的一件小T恤都说是意大利产的,但我更相信它是‘Mad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