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个行业,就去看这个行业的展会!因为一个行业性展会,往往是该行业发展的缩影。
10月29日~31日,2007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首次以独立展的形式亮相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犹如一颗明珠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目光。
全球性产业转移在这里显现
一个成功展会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强大的产业作支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是纤维及纱线生产和消费大国,2006年中国出口纱线同比增加了6个百分点,价值近45亿美元。从全球来看,世界纤维与纱线产能已实现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全面转移。而中国在这种全球性产业格局的变革中,较好地承接了产能的转移,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全球纤维及纱线领域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主办方统计显示,本届纱线展3天观众近4000人,其中海外观众700人,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大的展馆内,形成了不断涌动的人流。“当你置身其中,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展位间穿梭时,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产业传承式的发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欧美到亚洲。”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展览部副主任黄尺木凭着女性灵动的敏感谈了她对纱线展的体会。
有着多年办展经历的黄尺木至今对曾经风光的欧洲纱线展记忆犹新。上个世纪末,几个欧洲著名的纱线展一度十分红火,但就在前几年一下缩小为大型面料展的展区。“而我们今年将纱线展由以往作为面料展的一个展区变成一个独立展,正是从全球纱线产业转移发展的角度,顺势而为。当欧美发达国家劳动力、环保成本不再具备优势的时候,劳动密集型、环保压力大的纱线产业必然要向各种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产业的转移,会展市场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正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将纱线展独立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原因。”黄尺木说。
客观上讲,刚刚独立的纱线展,规模还不够大,但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展企业,对于做大纱线展都信心十足。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纱线展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纱线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本届纱线展上,记者不仅看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纱线产品,而且也感受到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高品质的纱线风格。全世界的纱线产能不断向中国等亚洲国家集中的同时,世界纱线消费中心的地位也已在中国确立。然而,黄尺木也向记者作了一个预测:今天风风火火的纺织类展会,在十年或几十年后,很可能会一下消失,就像曾经火爆的欧洲纱线展。即使那样也不足为怪,因为当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比我们更具优势,能源条件比我们更为宽松,环保压力更小的时候,中国纱线及纺织产能很可能发生转移,产业的转移必将带来展会市场的转移。
两头在外产业格局仍然存在
记者在纱线展采访中发现,在很多中国纱线企业中,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前来参展的浙江金达控股有限公司,以展位时尚化设计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据记者观察,除了金达展位设计独具特色之外,更吸引人的还是其产品的影响力。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在参观时对金达亚麻的品质评价很高,他称金达为亚麻纱线行业的佼佼者。
在现场,参观者对金达公司生产的金达牌亚麻纱线的品质赞不绝口,据前来参展的公司业务经理富华军介绍,金达公司亚麻原料全部从欧洲进口,保证了亚麻原料的高品质,公司生产的纯亚麻纱线全部出口欧美市场。目前金达的目标是做专、做精亚麻纱线产品。富华军也谈到了目前国内麻纺企业面临的困境,由于欧洲亚麻种植受气候影响严重,产量减少,使亚麻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然而,下游纱线及面料价格没有相应上涨,使成本难以消化。企业越来越感到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不能保证企业良性发展,利润空间经常受到影响。
常熟金丰亚麻纺织有限公司的参展人员崔培耕也向记者讲述了这种苦恼。崔培耕告诉记者,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亚麻价格涨幅过大,而且原料短缺,使以进口欧洲原料为主的金丰公司倍感成本压力。尽管企业技术、设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品种丰富,但国内国际市场的纱线价格总是不够理想,企业利润微薄。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欧洲亚麻质量比国内要高,很多国内生产高档亚麻纱线的企业一般需大量进口欧洲原料。因为对国际原料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当国际原料市场出现波动时,国内企业必然大受影响,而且两头在外生产模式只停留在加工环节,难以体现科技和品牌的价值,使纱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和主动性。当两个方面都受制于人的时候,国内纱线企业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了。张世平对此表示,麻纺协会最近正在就原料等问题加紧与欧盟方面协商,希望为国内企业争取有利条件,同时张世平告诫纱线企业要改变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更多地掌握市场主动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两头在外带来的问题在麻纺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在毛纺、棉纺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际羊毛价格、有机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给以进口原料为主的毛纺和棉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相比之下,化纤纱线行业受此影响较小。
想了解一个行业,就去看这个行业的展会!这也是记者跑2007纱线展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