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要惩罚谁,就让他去做制造业好了。”这是流传在中国制造业老板圈子里的口头禅。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做实业的人几乎都成了茫然的“夜奔人”:焦虑、恐慌、活着、死去……吴晓波通过严密的历史推演,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开掘出了一点光亮––中国制造迎来黄金五年。
未来五年,中国的产业经济是面临总崩溃的悲惨命运?还是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型,所有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现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赚不到钱?
我们今天为什么很困难?第一,我们在制造业,78年以来的历史上,第四次转型结束了,当第四次转型结束以后,36年来我们所具有的三大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基本上丧失了,不是我们不聪明,中国越来越有钱,中国消费者还敢于消费,人民币也没有崩溃,行业还能保持10%-20%的增长,为什么赚不到钱呢?不是你变笨了,而是你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了。当今世界最可怕的是能力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突然间丧失了。在另外一个地方拿走了你本来的优势。我们说转型要获得新的能力,获得新的工具,获得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新机会:黄金五年 三个战略新起点
中国制造业现在有三个战略新起点。哪三个新起点?
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普惠性工程,它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特点是什么?两个特点,无所不在,非常便宜。
第二,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怎么能提高我的劳动生产效率,怎么能迭代我的产品,全球的制造业都在想这个问题。
第三,消费升级诱发供给侧改革。中央政府对制造业产能的落后淘汰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中央政府已经清晰的认识到供给侧改革,通货紧缩,供给侧改革。供给错配,错配会产生势能,这个势能叫适配势能,只要把它配起来,就有机会。
为什么面对中国本土市场创新不足?
不是企业家不聪明,这些企业家是最精明的。为什么?因为中国没有消费者愿意为你的创新买单。因为中国的消费者相信四个字“价廉物美”,能够很便宜的买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因为没有人能为你的基础研发买单,所以你根本不会投钱在基础研发上,会把所有的经历放在两个地方上,第一,降低成本,第二,扩大规模。 这是中国企业家的毛病吗?不是,全球企业家都是。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1920年代的美国,1970年代的日本的状况,有1.5亿的中产消费。制造业到了黄金五年的开始,过往成功的优势都丧失了,我们可以清零。我们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普惠工具,我们不需要再对互联网恐惧;第二,在硬件革命上,中国跟全球制造业大国一样,我们处在新的工业4.0的基础上;第三,本国消费者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未来五年成功的人,就是建立在这三个起点上。
大公司:未来要重视两大革命性的推动力
中国大公司未来五年,有这几个特点,第一,失去成长对标。对中国大公司来讲,竞争时代已经结束了。所有大公司已经失去对标,挑战是什么?我们要联合资源。
第二,管理开始模式变革。大规模的集团作战面对不确定性的市场创新,大公司的组织能力已经瓦解。在这个创新意义上,大规模的组织已经丧失了,首先组织结构上要分化,未来的组织创新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将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渠道、技术创新、消费者都会重新定义。和消费者之间所有的信息都是互动的、未来的竞争,彻底的平台化,企业的能力会被重新定义。和消费者之间所有的信息都是互动的;未来的竞争,彻底的平台化,企业的能力会被重新定义,特别是零配件这些,彻底平台化;消费者掌握了主权,掌握了购买的主权,掌握了产品设计的主权,甚至掌握了产品投资的主权。
中国的西装、家具、服装业,这些行业都发生了种种的转型变革。我们面向未来,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已经形成了新的战略起点,已经有一些公司在我们前面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供给配,未来不是黄脸婆的五年,不是让我们沮丧的五年,而是一个黄金五年。
如果过去三十多年都是产业变更的竞争利益者,建议不要孤注一掷,因为你已经是一个有产者,不再是一个无产者。未来的上半场的获益者,如果面向未来的变更,第一要保全资产,不要因为变革变成无产者。第二,要有增量,增量有几种做法,第一,以企业的方式来做,在我的企业内建立一些新的突击队,新的年轻人,老的都不要,除了产品以外,全部是新的体系,让年轻人帮我打仗,去突破。新经济变革最大的特点,小,迭代,快跑。如果你在你的企业内部无法建这样的突击队,无法完成本行业的变革,怎么办呢?把钱交给你证券化,通过资本模式寻求新的,通过投资新的行业,获得下一场通行券,有新的产业变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