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世成在向媒体介绍轻纺行业“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同时,特别就境外消费外流问题作出分析,并针对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举措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轻纺业:“十二五”创三大“提升”
“十二五”以来,轻纺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王世成表示,有三个成绩的取得非常有意义。
第一,行业企业综合实力提升。从行业角度来讲,以2014年的数据来看,轻工规模以上企业10.4万个,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资产总额的14.9%,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2%,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轻工业实现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的120.9%,就业人数占工业总就业人数的25%,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4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2.07万亿元,利税总额2.1万亿元,利润1.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5%、9.42%、8.82%,整体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二个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全行业拥有国家各类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级的企业研究中心144个,为行业发展给予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其中,不少的行业企业都在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以轻纺百强企业为例,企业科研的支出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6%,而海尔、海信、格力等企业,均超过百强的平均值。
第三,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2014年出口6154.3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71%。家用电器、皮革、塑料制品、食品、家具、表面活性剂及洗涤剂、五金制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大国。
五大切实举措引导消费回流
轻纺行业实际上是一个消费行业,目前,中国公民在境外消费能力很强,对此现象,王世成分析,到境外购物确实有品牌、品质方面的考虑,中国的轻纺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但在中高端消费品方面还存在短板,包括一些高端化、高附加值的奢侈品,与欧美日品牌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个别的高端消费品领域,国产品牌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进一步提高国产消费品质量方面,首先,应开展与国外中高端消费品对标行动。推进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或与出口标准接轨。支持服装、鞋类、厨卫用品、手表等行业生产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开展国内外中高端消费品实物比对,根据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国产消费品质量和档次。树立一批消费品领域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推广一批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工艺技术装备,同时提升我国消费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国产消费品品牌影响力,加大国产消费品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国内服装研发设计及品牌运营能力,支持鞋类、箱包、厨卫用品等行业为国际品牌代工的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微信等社交媒体及各类传统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开展宣传国产消费品品牌故事活动,提高公众认知度,塑造国产优秀品牌。把倡导使用国产品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公民购买国货的自豪感。
应适当降低进口环节税负。相关部门应推动进一步扩大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降税范围,合理调整化妆品、高档手表的消费税,减轻消费者税收负担,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在购物环境的打造方面,我们和国外尚有差距。在免税店的建设上,应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增加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的消费品品种和数量,提高免税购物额度;增加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的营业网点数量;在国内出境游客较多的主要城市开设免税店。通过以上途径,进一步拓宽婴幼儿乳粉、药品等进口商品的购买渠道。
同时,要净化国内消费市场环境。配合有关部门改善自主品牌发展环境,合理收取自主品牌进入商场、连锁超市的各类费用,给予自主品牌与国外品牌同等公平的展示机会。配合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的违法行为,建立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从根本上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高档箱包、高档手表、珠宝等消费品的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消费者权益,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提振公民在国内消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