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12年以来国际棉花供应的充足和需求的下降,国际棉花价格始终处于下行通道,对国内棉花价格形成了下行压力,倒挂的棉花价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价格提升也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进入4、5月份以来,棉花收储价格对于国内棉花价格的支撑作用,提高了国内进口棉花的热情。截止到今年4月份我国进口棉花共计207.7万吨,同比增长95.5%,据中国海关统计,1---4月份进口棉花价格同比下降了20.1%,进口棉价与国内棉价一直存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的价差。中国积极的棉花采购热情没有刺激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回升,反而是印度短暂的棉花出口限制政策使棉花国际市场一度微澜。可见2012年棉花需求对棉花价格的刺激作用远不如棉花供给的作用大。
受外需低迷的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经过3月份短暂回升后,4月份出口增幅收窄。棉花进口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关系密切,因而国内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配额不足等问题,再次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
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棉农利益,避免棉花大规模进口,冲击国内棉花种植业,保护国内棉花种植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国家的棉花收储价格政策,对于提高棉农种植意向,稳定国内棉花价格,避免棉花价格剧烈波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2011年棉花收储价格的制定及工作,不仅稳定了棉价,也为下游企业消化高价棉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和价格空间。
进口关税配额制毕竟属于国际贸易规则范畴,对于棉农利益的保护和调动棉农的积极性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且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而保护性收储价格不仅需要制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前瞻能力,还需要良好的棉花流通环境,有利的保障措施和畅通的宣传渠道,才能保证收储价格的落实。尽管2011/2012棉花年度国家再次提高了棉花收储价格的底限,2012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同比降低了4%—9%,棉农在较高棉花收储价格面前种植意向仍然没有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
目前,国内棉花出现了供需和生产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棉花供需方面,一是国内棉价受收储价的支撑难以下调,国内外棉价倒挂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一定的阻力;二是进口配额限制了国内纺织企业实现采购低价进口棉的意愿,而追加进口配额满足企业的愿望,有可能使国内棉价破位下行,造成部分企业的亏损;三是加大进口棉花力度,有可能推高国际棉价,我国企业将为国际市场棉花涨价买单。在棉花生产方面,收储价格仅仅缓和了棉农对植棉的消极情绪,并没有激励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在我国还不能对国际棉花市场施加重大影响并被动接受国际棉花价格的时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制和保护性收储价格政策失速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我国企业还很难介入国际棉花市场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定价机制;二是国内棉花收储机构担负棉花收储任务,但收储机构的利益限制了其适时吞吐棉花以平抑国内棉花价格的作用;三是多年来棉花种植扶植政策缺位,粮棉比较效益低下;四是除新疆外的传统植棉区,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强度大,棉花品质得不到保证;五是棉花收购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于棉农的强势地位,等等。
从近几年棉花进口及生产情况看,国家有关部门运用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制和保护性收储价格在技术上日渐娴熟。鉴于棉花进口的复杂性,进口配额制在调整棉花进口节奏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植棉鼓励政策的缺失,对棉农利益的保护也只能依靠保护性的收储价格。依靠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没有问题,但在国际棉花生产大国对植棉业施行补贴的背景下,我国植棉业鼓励政策的缺位,显然使我国棉农及涉棉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同时国内外棉花价差也直接影响棉花进口、纺织品服装出口和下游涉棉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经历了2011年棉花行情,再次经历棉价的两难后,迅速调整棉花种植鼓励政策,提高粮棉比较效益,对推动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稳定出口,扩大内需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提高棉花种植的集约化程度及有效的“绿箱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对国内棉花流通领域的管理和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前适当增发一些棉花进口配额,国家财政适当承担一些棉花亏损,不失为当下的一个选择,而最终取消棉花进口配额恐怕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