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对676户纺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纺机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4.88亿元,同比增长28.4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2.12亿元,同比增长28.36%,实现利润总额为48.47亿元,同比增长34.15%。1~9月,纺织机械出口16.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04%。
如果仅从以上这组数据来看,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相信,今年的纺机行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是一个令所有纺机企业备感欣慰和充满希望的一年。然而,进入四季度以来,纺机销售的明显下滑以及新增订单的骤然减少,使许多纺机企业的老总处于极度不安状态,他们把对今年纺机市场的感受概括为三句话:数据还好,感觉不好;订单还好,效益不好;眼前还好,趋势不好。
数据还好,感觉不好?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还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今年前三季度,甚至全年纺机销售同比增长都已成定局。但是面对好看的数据,大家之所以感觉不好的原因是,身处市场中的企业已经感受到市场的“寒冷”了,但统计数据没能跟得上,也不可能跟得上,因为机械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订单有3~6个月的交货期,所以,今年纺机企业的生产销售数据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去年的需求情况。
订单还好,效益不好?
企业接的订单多,是不是挣的钱就多?这样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在纺机行业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前三季度,大多数纺机企业订单由于2010年供不应求局面的惯性效应而依旧饱满,但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等,严重地挤压了纺机企业的利润空间,再加上同质化产品竞争愈演愈烈,又使得纺机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其结果就是多数纺机企业特别是棉纺设备生产企业量大利薄,有些企业甚至陷入亏损境地。面对订单,是接还是不接?接了亏损,不接丢了客户。企业对此感到两难。
眼前还好,趋势不好?
进入四季度以后,尽管纺机企业手中的订单足以确保眼前还可以维持满负荷生产,但新增订单的减少以及个别订单的推迟提货已使许多企业明显地感觉到“寒流”袭来。许多企业甚至认为,这一次“寒流”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加凶猛。2012年的经济环境比2009年更为复杂,一方面,大家最为担心的是欧债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棉花等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对于纺织企业投资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纺机行业好看的数据与纺机企业当前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而纺机企业似乎来不及享受数据带给他们的喜悦,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