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小微企业减负提振纺织业信心

  “2011年中国服装市场规模9894亿,人均834.5元;2.35亿消费者网上购物,最乐观估计线上服装消费3200亿(占32.3%),最保守估计1787.7亿(占18.06%),人均服装消费760.7元(线上至少占60%+)。“
  
  既然服装极为讲究线下用户体验,服装为何又成为了线上零售第一大品类呢?尤其是女装!
  
  女装淘品牌的崛起
  
  109家淘品牌,遥遥领先者如裂帛、阿卡、韩都衣舍、七格格、我的百分之一、天使之城、茵曼比比皆是,还有如大码女装这样针对特殊人群的女装。不那么注重线下体验的男装并不那么成功,反倒只有Justyle、斯波帝卡、零号男少数几家而已。WHY?
  
  研究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消费者及需求。
  
  女装本身就是男装的3倍左右,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网购女装价格低(多数品质也低),女客户们的期望值也低,随便买买穿穿错了无所谓。
  
  由于线上购物的试错成本很低,价格低到即使买错也不会后悔,衣服很少有同款,比价不太常用。另外就是线上更容易传播时尚,一线城市的时尚装束直接就能在任何地方得到,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应该是服装网购主力。
  
  线上的诱惑,在于打折,特别是在极短时间内达到货比三家。迅速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款式、料子和做工,低价是诱惑消费者的主因。
  
  我想是一种期待惊喜的乐趣所驱动,距离产生美,一手钱一手货直接面对面得到的,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点距离之美、期待之美。  
  1.女性对服饰的需求本来就比男性大2.女性服饰以款式为重,更换率高3.网购给女性更多的款式选择、更大的美化想像空间
  
  试穿体验的问题我也曾纠结过,但实际上线线下购衣的主要体验还是逛街本身
  
  线上最大优势在于款式多,价格便宜,而且女人有的是时间在上面精挑细选,买了不合适最多麻烦点给退了。
  
  的确。价格是硬道理,大部分网购服装是因为服装快消品,性价比高,过两天再换新的。你看男装西服、高档服装就不好网上卖多
  
  除了服装本身特性外(不宜比价,实体和网购差价巨大等),和女性消费行为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网店信息更集中,不用到处奔波即可诸多商品一览无遗,即便是买错了货,还可以退,节省了不少成本,更省时,更经济,更高效。
  
  1、产品毛利高;2.是杂志化时装化装修最为讲究的品类,符合女性视觉动物感性购物需求;3.物流成本相对低--除去冬厚款;4.品牌集中度高;5.活动形式极多且频繁
  
  电子商务本来是一种渠道的补充却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大展拳脚的空间
  
  线上价格透明、款式多,货源足,还可同时和看好的好几家侃价
  
  淘宝卖家、各大商城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价格方面有利于消费者,品质售后自然下降。折扣、优惠信息满天飞,几块到十几块的路边摊、几百几千的奢饰品,无一不触动女性的消费欲望。多而不精,互联网女装已呈泛滥趋势。想不成为第一都难。
  
  女人是视觉动物,看到有吸引的物品往往会失去理想。
  
  女人的衣服需要经常换着穿,所以便宜点的会更好,尤其上班女性工作忙,网络购物就满足了快捷的需求;而男装不一样,男人要面子,不会随便买野牌子,一般反倒都去实体店买了。需求的兴旺符合人群的消费心理
  
  对很多女孩来说,网购跟网游是一类娱乐方式,花费也差不多。
  
  网购顾客的两大诉求:1.价格敏感(线上琳琅满目的促销活动很是吸引消费)2.货比三家的体验(在网上可以快速实现同类服装对比,比自己亲自逛街省事多了)尤其第二点,对传统逛街替代性很强
  
  我理解的女性喜欢逛街,也注重线下体验,但是线上的衣服实在太多了,图实在太多了,而且图片制作得越来越漂亮了,太诱惑了!电商厮杀消费者捡到便宜,网购越来越便利了,无聊时候上网逛啊逛啊一天就过去了,看啊看啊就太心痒了,控制不住啊!于是就买啊!
  
  女装多产品驱动消费,是逛出来的。男装多是需求驱动消费,目的性强。女性品牌消费分散,造就了品类规模。男性则集中,所以少些。打开自家衣柜,把女装的品牌数量除以男装的,得出的比例应该和线上差不。 近日,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有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这一消息令小型微型企业高度聚集的纺织行业,特别是纺织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备受振奋。这些费用免征,将切实减轻当前处于困难之中的纺织小微企业的负担,为众多纺织小微企业发展提振信心。
  
  有利于解决纺织统计难题
  
  今年7月,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微型企业”这一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的企业标准形式正式在我国确立。
  
  这次标准修订是我国历史上的第8次标准修订,也是涉及面最广,行业面最宽,划型较全的一次。增加微型企业标准是这次标准修订的重要突破。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谈到,标准的细分,受益最为明显的是纺织等中小企业集聚的行业。
  
  以往纺织行业由于只将规模以上企业作为行业统计对象,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全行业的真实状况和问题,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现象一直困扰着行业,影响着国家和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作出准确判断。这次标准的细分不仅有利于对中小企业的分类统计管理,而且有利于我国标准类型的进一步完善,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企业标准界定大体接轨。
  
  据记者了解,企业标准重新划分后,在工业领域,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由于批发、零售与纺织专业市场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小型微型企业划分同样引起纺织行业高度关注。按规定要求,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而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有效惠及最弱势企业群体
  
  据了解,原来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于2003年2月发布实施。标准在界定企业范围、明确统计分类、分析中小企业情况、制定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对各类行业在指标上采取“一刀切”,不能真实反映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状况;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标准门槛已与现实状况不符;标准涵盖的行业不全;缺乏微型企业标准等。因此,原标准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
  
  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不仅解决了原来标准存在的问题,而且对研究和实施中小企业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准的行业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涉及到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而且新标准还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参照执行范围。个体工商户具有特殊性,目前在法律上个体工商户适用《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不属于企业。但考虑到个体工商户按规模应为小型或微型企业范畴,且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数量大、就业人数多,需要发挥其在解决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标准将个体工商户纳入标准范围,参照新标准执行。
  
  近年来,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但由于原标准中小企业面过宽,致使企业群体中最弱势、最需要政府扶持的企业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新标准实行后,小型微型企业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国家将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着重从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研究出台普惠性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
  
  费用免征纺织行业受益明显
  
  吴江是著名的纺织产业集聚地,特别是吴江市盛泽镇聚集着大量化纤、丝绸小型微型企业。当地的盛泽丝绸市场更是享誉中外,在我国纺织专业市场中极具代表性。记者从当地企业了解到,此次免征的22项费用中,很多涉及当地出口企业,特别是纺织出口企业,例如,海关监管手续费、纺织品原产地证明书费、一般原产地证书费、一般原产地证工本费、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工本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等。每年这些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盛泽镇一家纺织出口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他初步估计,22项免征费用中,自己企业涉及的有10多项。费用免征之后,可以每年为企业省下几万元。“像纺织品原产地证明书费,按照规定每份30元。我们公司一年要办理上千份,仅此一项每年可以节省近4万元。”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对于吴江的纺织出口小企业的确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在当前企业出口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据吴江市经信委统计,目前吴江已注册的小微民营企业达2.13万多家,这些企业能够从此次免征政策中获益。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此次免征的主要登记类、证照类政策,从单项来看费用不是很大,但是由于涉及面广,总体上能减免的费用还是相当可观。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吴江在政策落实上非常及时,但有些地方还未有效落实,仍有待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进一步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