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称,欧美债务危机将会从出口、金融、投资和消费信心3个渠道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稳定。为应对眼前复杂局面,业内人士指出,在兼顾控通胀与稳增长的同时,我国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促进货币政策向中性靠拢。
发达经济体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下走向复苏的脚步蹒跚;国内物价飞涨,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货币政策的走向成为众多专家关心的热点议题,而多位专家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在兼顾控通胀与稳增长的同时,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促进货币政策向中性靠拢。
外部风险与内部压力同在
欧债危机、日本地震以及美国复苏乏力等负面因素给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称,金融危机总是会表现出明显的传染性特征,即从一个局部市场向关联市场甚至是整个经济系统传递。此次欧美债务危机也不例外,它并不会仅仅限于公共债务市场,而是牵涉到银行市场、外汇市场,波及全球经济。欧美债务危机将会从3个渠道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稳定:首先,通过出口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其次,通过金融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再次,影响投资和消费的信心。
国内方面,今年3月份以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增大。消费价格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上涨率在5%以上,7月份达到6.5%,为近期最高。
普通民众的餐桌呈现出物价起伏,中小企业更是感受着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的切肤之痛。而银根收紧令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等经营困境。前述报告分析称,造成此轮通胀压力既有输入性因素,又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新增信贷规模较大对价格上涨造成的后置影响,而目前最需重视的是成本推动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在总供求基本平衡,甚至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通胀,因此需要新的治理通胀的手段。例如,农产品的涨价主要因素来自流通和供应链结构方面,这意味着亟待流通、供应环节的完善。
宏观调控以稳为主
驯服高涨的CPI、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称,下半年经济政策在执行中,要以稳为主。第四季度可以静观其变,在第四季度结束后再对今年的宏观调控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决定是否需要对明年的宏观政策进行微调。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回落到9%,通货膨胀率降到4%,宏观经济政策就应保持中性。根据《报告》的预测,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GDP增长率将达到9.4%,预计比上年回落一个百分点。
《报告》亦称,要促进货币政策向中性靠拢,在执行过程中要慎重,既不要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不要轻易出台刺激性的货币政策,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审慎性,平衡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性,摒弃行政手段的大肆干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他认为,财政政策应支持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减税,加强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的政策支持;同时货币政策要加强对农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另外,专家称虽然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乏力,外需放缓,但这正是调节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良机。“外贸出口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总体成本上升,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受规模与实力限制,消化成本的能力有限。今年5月以后不少企业订单减少,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市场。外需低速徘徊将保持较长时期,此时应抓紧发展方式的转变。”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处长丁维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