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潮”传言再次笼罩中国沿海制造业。
香港人袁先生到市增城投资、工作已有20年,他经营的广州卡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尔公司”)去年刚搬入增城新塘镇的厂房。增城生产的牛仔服占全世界牛仔服产量的六分之一,而近期媒体报道称这里有大批服装厂倒闭。这让袁先生颇多狐疑,在他看来,现在企业的日子的确非常难过,但“倒闭潮”倒还没有到来。
收缩规模 艰难度日
“从去年10月至今,制衣行业生意一直在走下坡路。公司出现亏损。我们的产品100%出口,以前利润率能达到10%,但现在订单的利润率为5%,再减去人工费上涨和汇率带来的损失,实际上已没有利润。”袁先生说,“这两年制衣行业的日子比金融危机时还难过。”
在袁先生看来,之所以很多企业还能苦苦支撑,并没有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时成批倒闭的局面,与这些企业的交易方式变化有关。由于担心欠款收不回,所以棉纱、棉布等原料供应商已取消之前赊账一个半月的方式,而改为一手钱一手货的现金交易。“因为制衣厂不能赊欠原料供应商的钱,所以也不会出现以前被追债而破产倒闭的现象。”
“其实每年都有一批小企业被淘汰,这是市场行为。”一位地方官员认为,产业升级不可避免会淘汰掉一批实力弱的企业,但与内地不同,珠三角的小企业倒闭不会影响到当地就业,所以不需太担心。
在制衣业,像袁先生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另一家牛仔裤生产企业的老板说,他在制衣行业7年,数今年生意最不好,他已动用以前赚的300万元支撑今年亏损的生意。他向记者透露,增城确有一些小制衣厂,由于没有足够资金,已有部分倒闭,因而当地的劳动纠纷也增多了一些。
不过,来自增城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至4月,增城的工业用电量增加9%,而被冠以“世界工厂”称号的东莞也正在实行“开五停二”的工业企业限电措施。用电量没有萎缩的现象,一般被认为能说明当地整体工业经济在正向增长,因此并不会出现企业“倒闭潮”。
同样是制衣业,东莞的常平伟鹏针织厂的黄老板表示企业仍有不多的利润。他拥有一栋四层厂房的产权,去年他从银行贷款购买了一批新的生产设备。四层的工厂里,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工作。
6月2日,邻镇中一家大制衣厂关门倒闭,这让黄老板也十分忧心。据悉,这家企业有300多台设备,厂房占地十几亩,表面看来红红火火,可是其70%的订单的亏损额都达到10%。
不过,“今年订单下降了30%,去年这时候货物堆积,走路都难通过。”黄老板说,因为担心失去客户,今年他的一部分订单是靠自己主动压价接下来的。
“现在有30%的订单是零利润,70%的订单有3%~5%的利润。”据他介绍,这部分零利润的订单是去年10月和11月接下的,当时预估人工费将上升15%,但实际上却上升了20%;预估原材料价格上升10%,实际上却上升了15%~20%;当时以为订单会有5%~10%的利润,现在却变成零利润了。
“整个行业叫苦连天,接下来两三个月的订单情况都不好。现在比2008年还困难。”黄老板感慨道。这种困难正是2008年的“后遗症”――天量的贷款后货币紧缩,企业艰难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