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中国纺织产业:预备宏观调整

    杜钰洲:区域转移东部仍有大发展
  
  在新的一年,行业有新的风险——通胀预期、资金相对紧缩、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财务危机、贸易保护等等,同时面临着成本提高、工人提高工资、转变生活方式的形势,行业转移也面临着内地配套体系的问题。其中,需要强调区域布局调整是中央的大战略,也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要出现误解,那就是东部纺织没有前途了,都要往中西部转,如果存在这一错觉,就会错过机遇。
  
  实际上东部还要发展实体经济,虽然东部的金融环境和虚拟经济环境好,但是实体经济还需要提升。如果东部的实体经济放弃了,那就不叫转移,而叫整体撤退,因为外国品牌有竞争力,我们的品牌打不过,只能靠西部的劳动力才能生存,那就是太大的误解。
  
  东部率先发展对全国的带动力还是不够的,别以为转移了就行。只有东部率先发展了,中西部才能站在一个新的国际平台上,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长三角地区不要骄傲,创造力还是不够,品牌价值还不够,科技也没有完全达到领军全国的地位,人才强国也没到位。

    王天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去年,在克服了国内外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行业的生产、销售、投资、利润都得到了大幅增长,尤其效益指标增长的幅度在经济增长幅度的1倍以上。这首先来自于国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同时也有企业普遍加大了架构调整力度的原因,为“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依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句话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于国家经济作出的非常审慎的判断。那么,作为依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纺织工业,在这个时期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行业要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把握好建设纺织强国的目标,在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这四个方面实实在在地有所作为。

    贾康一松一紧搭配成主基调
  
   
原来扩张性政策的搭配应该是“双松”,现在货币政策收紧之后,财政政策仍然有宽松的特点。按照今年年初财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年度预算赤字还会在9000亿元左右。在财政政策9000亿元赤字安排里,将有2000亿元是地方赤字,这是仍然保持扩张性特征的代表性指标。如果2011年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是一个合理的宏观政策设计,不出意外,中国会继续引领趋稳向好的发展势头。
  
  在这一年度,国家抽紧银根的同时,又特别强调要鼓励创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纺织行业大量中小企业在银根收紧的环境下,更努力地在节能降耗、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新产品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这种顺应产业升级换代导向的策略有望争取得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以及带有政策性金融特色的一些融资条件的支持。
  
  在竞争的环境里,顺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争取得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和必要的一些货币政策的支持,仍然存在着值得重视的空间。

   朱民儒:实力与机遇不相匹配
  
    原料价格波动和外汇汇率的变化都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4万亿的拉动以及在“十二五”中其他行业的规划都增加了市场空间,提供了很好的使用领域。
  
  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强与各行业的联系,介绍产品、性能,同时了解用途。现在产业纺织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在竞争中,不管是国际竞争还是在国内承担一些大的项目上都处于弱势。比如说,跟国外大厂商竞争中明显不足,不具备实力,不管是设计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不足。再者,经过甲流这些突发事件,使有些产品处于相对过剩的阶段,这给企业增加了自律的要求: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上下游之间密切联系,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创新力度都将是近期的着力点。

    杨世滨:内外部结构转型交织而来

   
未来五年行业会出现如下变化:第一,产业资本的金融化。在针织领域现在有超过10家企业已经进入上市期或者已经明确表态要走上市融资的道路。产业资本出现明显的金融化趋向。
  
  第二,随着财富的积累,会出现投资的多元化。最开始投资可能还是以成本和资源来考虑,但是接下来会从成本优先转向成本与市场双优先。
  
  第三,在企业的内部结构上会出现交接班。当这些二代或者职业经理人接班以后,又面对新生代的打工者,可能企业在“十二五”中会出现内部巨大的结构转型。既有自己的高管接管和传帮带的问题,也有打工者的问题。
  
  还有,中国会出现老龄化。在整个经济学的分析中,中国未来的增长点,一个在工业化,一个在城镇化,在工业化的后期会出现老龄化是目前非常大的困惑。
  
  在行业内部表现中,一是会出现大企业化,二是可能出现高度的产业集群化,三是会出现更加完整的产业协作。
  
  “十二五”期间企业内部还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是对冲直接成本最有效的办法。我不认为针织行业中所有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的品牌,更多的企业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发展得更快。另外,就是市场体系的建立,企业在稳定外销的同时,把重心放到内销上,要充分重视销售网络和网络销售。

  端小平:投资热对决流动资金紧缺
  
  由于棉花价格重心上移且上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必须要重新调整化纤的价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有很多迷惑,所以,我认为明年价格波动幅度可能会加大,频率可能会加剧。这是整个价格体系所带来的运营问题。
  
  另一方面,化纤新一轮的投资热又形成了。化纤建设周期一般在12个月到15个月,一季度开始购买设备,因此,我们判断明年年末化纤会集中投产。1999年、2000年时化纤行业产业链比较平衡,但是现在正在主动打破这种平衡,所以行业运行是否会在明年年末产生变化还不好说。
  
  化纤现在受关注程度很高,尤其是2010年被认为行业利润率非常高,这主要是依赖于内需市场,内需市场消化了产量。但是明年一方面国家会出台很多政策来刺激内需,一方面又因为CPI等因素采取一些银根紧缩的政策,会影响内需。现在化纤发展基本上转向以内需为主,而明年内需市场的形势并不明朗。
  
  朱北娜:非棉纤维面临客户公关
  
  从总量上看,如果全国人口按13亿算,一人一身衣服,今年棉花的需求量要增加100万吨,还不包括家纺。有机构预测去年棉花国内产量比上一年减少50万吨左右。另外,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一个数据,订货率已经达到90%,因此,在8月之前可能还会维持比较高位的运行。
  
  今年棉纺协会成立了棉花产业研究组,从前到后,包括对化纤都在做系统的研究。纤维肯定会使用得越来越多,因为需求大了,棉花资源有限,我们预测到2015年需求会是1400多万吨,主要用在行业加工方面。但是产量有没有这么多很难说。所以扩大产量或者是多使用非棉纤维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有很多客户能够接受这一变化。

  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
  
  新人口红利更创造机遇
  
  从2011年来看,最大的机遇还是内需的扩大。内需的扩大除了因为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城市化之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新人口红利。所谓新人口红利就是中国人口增加了,每个人消费的次数增加了。新的人口红利比城市化更能带来机遇,必须抓住。
  
  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比较严重的通胀,不要轻描淡写地说低了。我对这轮通胀的看法是,除了热钱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教授研究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比较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发展历程中总有那么几年工资是暴涨的,物价是飞涨的,并以农村有效劳动力的转移为标志。因此,这轮通胀是比较刚性的,因为是农村有效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的时候,韩国、日本、新加坡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个时候政府可以出面调控,宏观调控可以延缓时间,减轻增长的幅度。
  
  Mr.Babacan(欧瑞康纺织集团首席执行官)
  
  “CHINA规律”主导纺织创新
  
  中国和印度2020年城市化人口会进一步提升,今后一段时间里将有2亿6千万人口进一步城市化,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会有接近10亿人口进行城市化。金砖四国的中产阶级消费量最大,并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基础建设相应的发展和人们内需相应的发展都会对纺织行业起到促进作用。
  
  “十二五”对整个行业来说,会面临两个具体的问题,一是产业转移,还有就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一定要靠创新。今后各个国家的发展,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创新,欧瑞康有一个叫“CHINA”的规律。“C”表示地区整合,把所有的内部、外部资源整合集中在一起。“H”表示要高品质,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I”展示的是信息或者知识,用这样的方法紧密地跟随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发展的领域里。“N”表示要充分运用内部、外部所有的资源,发展行业,而且也要考虑到人脉,人际关系也充分运用起来。“A”表示充分吸收和吸纳人才技术和经验,进行行业创新。
  
  幸福生活悠着过 顺境时奉行低风险运营
  
  徐建民 (三阳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去年的感受就两个字——幸福。和以前相比,从来没有遇到这么长时间的好形势。但是,2010年不可能把2009年的痛苦全部忘掉,要以理性的思维看待三阳经营管理。三阳公司年均产值在70多亿元,去年三阳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实现最大产能,并通过少量的投资把低效资产挖掘出来,去年做了不到7000万元,因为形势好又扩大了10万元,资源利用率非常高,在顺境的时候这样去发展,风险会小。
  
  现在通胀事实已经存在。面对压力和挑战,资金最重要。因为中国中小型企业比较多,流通效益紧缩势必会影响整个消费的需求,纯粹的市场化经济是不存在的,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才健康。
  
  第二个考验的是劳动力的流通。因为纺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多、环境又不好,存在劳动力短缺,80后、90后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30年改革开放,都比较务实。所以,我感觉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积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建设周期比较短,还没有形成固有的无形文化,很大程度上就看收益,三阳也面临这个问题,去年人均工资提了20%,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劳动力流动,不让流动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把流动的概率降低。质量要好的前提就是人员稳定、技能稳定,合理控制劳动力应该是值得思考的。
  
  李水荣(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
  
  重点整合三家上市公司
  
  过去一年我认为是最好的一年。公司总资产达到200多亿元,去年利润20多亿元。去年荣盛是化纤行业中上市规模最大、募集资金最多的公司,但募集资金30多亿元,流通的只有10%。金融危机带来企业的进步,中国人多力量大,创新力度强,这与13亿6千万人的勤奋分不开。再者,人多消费强。此外,机遇也是很重要的,PTA从来没有像去年那样,多方面原因才导致了这么好的结果。
  
  作为企业首先要思考怎么提高档次和科技含量。产品十年前一直与韩国等档次差距大,2000年以后的十年中发展了很多,产品已经基本进入国际社会,超过国际水平,但是产品没有得到先进国家的认可,我们还在持续的创新中。
  
  荣盛去年上市,此外还收购了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以及西部地区一家煤化工厂。荣盛目前主要工作就是先把三家上市公司整合好。
  
  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
  
  向研发和连锁两端延伸
  
  红豆主业在2010年取得了较好的增长,最令人高兴的是按照规格转型的要求,公司发展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原来办厂,现在办研发机构、办连锁专卖网络体系。
  
  研发机构2010年取得专利200多项,专卖系统按照3000家专卖店的目标,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基本上能够实现。公司品牌产品通过两端延伸之后,生产大部分外包,公司自己只做20%,80%外加工,外加工的企业达到了800多家,极大地整合了社会资源。
  
  企业针对现今复杂的经济局势,一方面工资要涨得快一点,主动掌控劳动力。第二,储备的材料要多一点,应收款要少一点。第三,成本这条路走不通就搞差异化,创新能力建设抓住三要素:人才、平台、投入。抓住人才和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使产品跟别人不一样。另外就是进行生产基地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