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为民族工业科技进步奋斗80年

  成立于1930年4月20日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已走过8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围绕纺织工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和发现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诞生于民族工业困难时期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前身是中国纺织学会,她诞生于灾难深重、民族危机、民族纺织工业面临十分困难的时期。由于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畸形格局,加上政治腐败、战事频繁、交通梗阻、国际商战激烈,民族纺织工业急剧滑坡,一些华商纺织厂被外商兼并,处于严重不景气的状态。
  
  在那种环境中,我国纺织科技界受到两个方面的思潮影响:一个是“五四”运动后的民主与科学思潮;一个是“实业救国”、“技术救国”、“教育救国”、“棉铁救国”的思潮。这两种思潮的内涵虽有很大区别,但对于接受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教育事业的纺织科技人员来说,都化为激发爱国事业心的催化力量。大多数科技人员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不懈追求民主、科学、救国理想,进行了各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活动。
  
  当时,我国纺织界已有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纺织科技人员,从国内纺织学校、养成所、技训班毕业的纺织科技人员也有相当数量,虽无专业学历,但在实践和自学中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更是为数不少。这三类纺织科技人员大多有比较成熟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能力,有的还从事纺织教育事业,共计在1000人以上。
  
  早在17世纪,国际上就有学术群众团体建立。1895年,中国也开始有了民间创办的自然科学群众团体。辛亥革命后逐渐增多,较早成立的有医学会、土木学会、农学会、化学会等等,都是团结本专业科技人员,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群体作用的民间组织,随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建立并发展。
  
  在国内外学术团体的影响下,经过我国纺织科技界热心人士的积极筹划和组织,中国纺织学会于1930年在上海应运而生。
  
  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战斗
  
  在中国纺织学会的第一份章程中,阐明学会是“以联络纺织界同志研究应用学术,使国内纺织工业臻于发展为宗旨”。中国纺织学会成立时,会员多数集中在上海及其他沿海纺织城市,会址设在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内。
  
  1931年5月,在学会举行的第一届年会召开的时候,会员达到312名。学会第一届主席委员,经推选由当时任申新纺织厂厂长的朱仙舫担任,以后连选连任直至第十四届。
  
  抗日战争前及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纺织学会除在上海设立总会之外,还在纺织工业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如无锡、青岛、西安、天津、东北等,先后成立分会或分筹会。抗日战争时期,学会活动散见于后方,因为沦陷区无法活动。1931年3月,一些在欧洲学习纺织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里昂集会成立中国纺织学会旅欧分会,由钟启宇任文书。1948年1月,台湾省纺织技术人员在台北市集会,决定建立中国纺织学会台湾分会筹委会,由陈骅声任主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纺织学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46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中国纺织学会成立了一个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简称“小纺协”。通过个别串连,小纺协成员发展到100多人,大部分是纺织技术人员。小纺协成员积极参加中国纺织学会的活动,担任学会干事会的负责人和干事,推进学会的许多具体事务。
  
  当时,地下党领导的小纺协活动,不仅表现在纺织学会的公开活动之中,而且进行了许多秘密活动,取得了成绩和胜利。在英勇顽强的斗争中,有些同志遭到国民党宪警逮捕,有的光荣牺牲。
  
  迎来第一届学会全国代表大会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同年8月,在解放不到3个月的上海,中国纺织学会举行了第十四届年会。第二年的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纺织染工作者协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恢复原名,为中国纺织学会。
  
  恢复中国纺织学会3个月后,1951年2月,当时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1958年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要求学会在原有基础上,与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中国原棉研究学会等学术团体合并筹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筹建期间,学会在全国范围内登记、甄审会员并推动一些大中纺织城市筹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地方分会,同时,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开展学术活动及其他活动。
  
  1954年2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按照后来1985年学会理事会决定,为了保持学会历史的连续性,学会的届次从建国前的十四届起连续计算,这次大会应为第十五届。这次大会有全国科联、纺织工业部、教育部的负责人出席并讲话,有前苏联专家作学术报告。大会决定将总会设在北京,选举陈维稷任理事长。
  
  此后,一些纺织工业比较集中的省市积极筹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地方分会,例如,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上海分会于1954年11月成立。这种总会对分会的领导关系,于1958年中国科协成立后改为全国学会对地方学会的业务指导关系。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北京设立后,得到原纺织工业部各方面的支持。学会为适应我国纺织工业建设的需要,依靠各地学会及广大纺织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术活动领域深度逐步扩展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及学术年会,于1959年12月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听取了学会工作报告,选举出常务理事会,陈维稷连任理事长。大会还着重对当时的高速高效生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进行了比较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了细纱应以断头率多少、布机应以效率高低来决定速度的观点,这对以后纺织实际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后,学会的学术活动逐步扩大了领域,增加了深度。1962年10月,在上海召开化纤学术讨论会,1963年在上海召开染整学术讨论会,1964年在四川南充召开丝绸学术讨论会,1965年在吉林长春召开化纤学术讨论会。这些全国性的专题学术讨论会,面向纺织工业建设,在各地学会开展学术活动和推荐学术论文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和充分准备而召开,有较大的深度,活动质量明显提高。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从1954年起,先后创办《纺织通报》、《染整通报》、《纺织技术》三种学术月刊,在当时我国的纺织科技界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我国纺织科学技术水平,培养科技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
  
  1954年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与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瑞士、英国的纺织学术界多次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这一时期的活动,以学术交流为中心,内容丰富,沿着学术团体的轨道不断前进。
  
  “文革”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与其他学术群众团体一样,受到严重破坏。学会的作用和成绩被抹煞,学会的许多会员被污蔑为反动学术权威,全国学会及各地学会的活动被迫全部停顿,学会的大量宝贵学术资料及档案史料被抄没,几乎荡然无存。十年浩劫导致我国纺织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逐步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四人帮”粉碎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活动重新恢复,逐步得到发展。
  
  1977年冬,陈维稷同志到上海与当时负责上海纺织科技领导工作的何正璋同志召开会议,要求上海首先把学会的学术活动开展起来,同时整顿组织。1978年9月,在江苏无锡召开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筹备会议,提出在全国范围恢复学会活动的任务,全面推动了各地学会的工作。28个省、市、自治区恢复或新建纺织工程学会组织,并开展了学术活动及其他活动。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各地学会建立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基础上,1979年11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这次大会回顾了学会自1930年创立以来的历史,总结了1959年以后的学会工作并通过学会今后任务的决议,选举出新的理事会,陈维稷续任理事长。大会收到各地推荐的学术论文759篇,讨论了实现我国纺织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次大会是学会历史上规模较大、论文较多、内容较丰富的一次全国性盛会,标志着学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大地迎来科学春天,广大科技人员意气风发,学会的各项活动随之蓬勃兴起。1980年后,学会举办的全国性专题学术讨论会,每年都在12次以上,讨论内容涉及纺织学术的各个领域,包括一些现代化的纺织技术 及边缘学科,既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又开拓了新兴领域。学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以及其他活动,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地各级学会的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其中不少学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会于1979年5月创办《纺织学报》,由季刊、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刊物质量逐步提高,成为我国的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纺织学术刊物。1982年起,学会创办了《纺织科普报》,由不定期改为定期,由每月一期发展到半月一期,发行量不断增加,在纺织界有相当影响。
  
  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在努力办好国内学术活动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领域,1990年~2000年4月共接待了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13个国家和地区来访客人70余人,举办了国际国内各种展览会、技术交流会80余场次,组织了赴韩国、美国、日本等多个代表团出国访问和考察。通过这些活动,既学习了国外先进技术,又宣传了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成就,扩大了学会在国际纺织界的影响。
  
  学会重视科普工作,组织和依靠地方学会科普力量,举办各种科普报告会、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活动月、新产品和新技术学习班、组织科普创作、出版科普书刊、表彰优秀科普工作者等各项活动。1990年组织评选出全国纺织系统优秀科普工作者90名、优秀科普著作9部,并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成立60周年庆典大会上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和奖品。1996年学会荣获国家科委、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李师言同志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为尊重知识、尊重才人,发现和培养人才,激励广大纺织科技工作者为纺织工业多作贡献,学会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奖励、表彰、宣传有突出成绩的科技人才。1989年该学会设立了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还设立了纺织大专院校优秀大学生奖,获奖学生共905人;设立纺织青年科技奖,共30人获奖(上述两项活动目前已暂停);同时还组织推荐、申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从1997年开始,受香港桑麻基金会委托,学会组织了桑麻纺织科技奖的有关工作。
  
  为配合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科普工作,提高纺织科技水平,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学会协助并具体和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程学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编辑出版了大量书刊。据不完全统计,1990~2000年间共编辑出版报刊39种、2185期、306万份(册)和书籍171种、39万册。这些书刊的编辑出版对搞好学会工作和推动纺织科技进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发挥承担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
  
  2001年10月纺织工程学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杜钰洲任理事长。2005年10月,举行了第二十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杜钰洲连任理事长。
  
  近10年来,学会在学术交流、期刊出版、人才奖励、科学普及、组织建设、继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会总部、各专业委员会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贯彻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纺织行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注重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扩大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学会总部、各专业委员会共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展览会、培训班等240余次,参加人数达5.5万余人次,出版论文集约150本,发表论文约7000余篇。
  
  2005年,学会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国内学术交流奖”称号,体现了学会承担学术交流主渠道的作用,紧密地配合“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及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推进实施。
  
  如何引领纺织企业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已成为纺织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加大力度举办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43个,培训人员4000多人。2003年~2005年学会作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项目直接推荐单位,积极组织、预评、推荐、申报工作,为此,2005年12月受到国家科技部表彰,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张怀良被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
  
  在中国科协统一布署下,按年或按届、按规定名额、规定条件组织推荐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科协先进工作者、科协先进科技工作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以查济民先生为主席的香港桑麻基金会从1979年开始在内地设立旨在奖励有成就的科技人才,振兴我国纺织工业的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纺织科技奖。受香港桑麻基金会委托,学会协助基金会办理有关具体工作。
  
  机构改革和组织建设焕发生机
  
  关于机构改革和组织建设也是近10年来学会经历的重大变革。
  
  2001年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国经贸产业[2001]57号文《国家经贸委主管的行业协会管理意见》规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代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协。2003年国家经贸委撤销,组建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仍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代管。
  
  根据2001年2月8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送国家纺织工业局党组的签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处并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学会在职人员进入信息中心,使用信息中心的编制。2001年3月20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作出《关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归属的有关具体问题规定》,《规定》中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为双重领导,业务领导为中国科协,行政领导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具体人、财、物,工业协会通过信息中心管理”;“工程学会在职人员划归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统一管理、调配”;“学会为社团法人,保持相对独立,财物单独核算,费用自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属双重领导,重大事务由代表大会或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按章程规定办理,所设办事机构(秘书处)按信息中心的下属部门管理”。
  
  2002年7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商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综合业务部与学会秘书处合署办公。为改善办公条件,对学会办公室等进行装修,9月底信息中心综合业务部全体人员迁至学会办公楼与学会秘书处合署办公。
  
  根据中国科协2001年12月3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学会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结合学会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起草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改革方案》,广泛征求意见,数易其稿,于2002年6月定稿,并报送中国科协备案。学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落实《改革方案》。
  
  按照《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改革方案》,实行学会办事机构改革,对学会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建立固定用人与流动,(短期)用人相结合和精干、高效、高素质的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对专职人员实行聘任、管理、考核等制度。
  
  根据民政部第23号令《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和中国科协的部署,完成了专业委员会的复查登记工作,并获民政部、中国科协批准。
  
  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会员。为做到规范化,组织制定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条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管理的规定》、《关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优秀工作者评选条例》等。根据北京、上海、重庆、湖南、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报来的材料,批准发展了一批个人会员。截至2010年9月学会共发展团体会员122个。
  
  认真做好基金管理工作,支持学会公益事业。学会基金管理委员会精心组织管理各项工作,积极稳妥的运作,及时解决和处理项目运作中的有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保值、增值效益。2001年~2009年增值收入共计390万元,占1989年原始基金313万元的125%。在资金使用方面,坚持基金的增值款只用于学会的公益事业。2001年~2009年资助“陈维稷优秀论文奖”、《纺织学报》、《纺织科普》等共计177万元。基金管理委员会2004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贡献奖。
  
  80年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走过了一条艰难、坎坷、自强不息、不断成长、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了民间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今后,学会一定会在建设纺织强国的征程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百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