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一个大赛的多重使命

  2010年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刚刚落下帷幕,这是它扎根行业的第11个年头。大赛之所以能显现出如此长久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行业在共同成长,挖掘并承担了行业的多重使命。“在各项成本要素不断上涨的今天,设计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资源,因此培养设计人才,关注消费需求、关注工艺技术,大赛在向国际化、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为中国纺织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全行业例行的“摸底考”
  
  据了解,本届面料设计分赛共收到350余家面料企业近3000块面料产品,花样设计分赛吸引了国内外62所院校和数家设计师事务所、企业及个人参赛,共收到了近1500余幅作品。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赛能反映出当前行业产品开发的真实水平,可以将其视为行业每年例行的“摸底考”,摸清行业的底细,并将最新的开发理念、流行趋势、原料技术等重要资讯传递出去,这是一个知道差距在哪儿、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
  
  对于当前参赛面料的水平,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研究员祝丽娟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总结:从行业角度来看,目前国内毛精纺面料、衬衫面料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棉、化纤、针织类产品的增长速度最快,企业参赛面料的水平相差不大;但作为中国特色的丝和麻类产品,相对于其他行业开发创新的速度有些慢,不同企业参赛产品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谈到企业研发水平提升的问题,竹纤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祝丽娟介绍说,竹纤维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不再局限于针织产品,也尝试与棉、毛、丝、麻、化纤等纤维混纺加工成机织面料,可以代替一些丝光工艺。
  
  就像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谈到的那样:“我们希望通过大赛让全行业认识到,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产品应该符合市场流行,能够合理利用新原料和新技术,并且具备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让更多的企业达到这样的产品开发水平。”
  
  设计的重心转向商业
  
  将面料设计的重心转向商业,这是大赛举办的初衷,也是大赛经过多年运作对面料设计推动的见证。无论是赛事本身,还是参赛者,都在尝试各种创新手段,逐步提升与消费市场的贴合度。
  
  从大赛的运作模式来看,与国内有代表性的面料产业聚集地绍兴合作,为绍兴输送专业人才,营造创意发展的氛围,促进柯桥的产业升级;同时也让创意设计落地,找准市场卖点。本届大赛请来了曾凤飞和王培娜两位国内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们将入围面料设计成服装在颁奖仪式上动态展出,并推广给服装企业,通过这一手段将面料的价值显现出来。大赛首次与上海鼎天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鼎天提花花型运用奖”,将花样大赛的优秀设计转化为成品。
  
  从大赛衍生出来的一些活动,例如“中国流行面料走入基地企业”、“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等,商业化都是贯穿始终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面辅料博览会上,企业都会把“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的认证证书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是企业对大赛商业价值认可的表现。
  
  可以看到,大赛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逐步得到了参赛者的响应,面料企业的参与数量超过了往届。“本届大赛反映出纺织企业和设计师在技术水平和设计意识上的快速进步,不再单纯强调表现技巧而更注重应用,色彩、风格与市场流行贴合更加紧密,注重新技术与设计的结合。”李斌红强调说。从今年的花样参赛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在应用上与去年相比,大部分设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比如提花或印花;设计的终端用途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可做成裙装或者套装。
  
  中国面料的时尚话语权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元素的缺失是国内很多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当然也是提升自己需要跨越的一大障碍,对中国面料设计而言,亦是如此。
  
  在评审现场,来自全球著名的趋势资讯网站WGSN创意总监及一些欧洲评委在肯定中国面料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面料设计缺少鲜明的个性化和文化特征。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副主任王威强调说,“回归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大赛想要深层次挖掘的,目前来看,这类作品亮眼的比较少,在以后的大赛中要进一步体现。本届花样分赛一等奖作品“思百缕”就是跳出了传统花样的局限,从身边生活小细节中提炼,表现手法上又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韵。
  
  “站在消费市场的角度来检验本届参赛作品的创意手法,配色和纹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祝丽娟指出,面料并不是终端产品,还需要服装设计师的再次创造,就像大赛所坚持的“国际化、商业化”的宗旨一样,找到中国面料特色元素的大前提,是要把握好时代的趋势,潜心研究终端市场的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