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资讯

聚焦 | 全球贸易量以三年来最快速度下降,未来形势如何?

  26日,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CPB)公布的最新《世界贸易监测》数据显示,7月全球贸易量同比下降3.2%,创自2020年8月以来最大跌幅,环比下降0.6%。
  
  接受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此前疫情期间贸易在高需求情境下运行,当前全球通胀上升,各国央行在2022年开始大举加息以及疫情后消费者转向服务消费等因素,令全球商品贸易出口走弱。
  
  美国权威媒体认为,全球贸易流量在今年夏天出现了连续3个月流量下降。全球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均出现了负增长。这似乎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正在进入深水区。
  
  

 


  
 

 “ 反弹 ”背后的原因


  
  高息环境影响全球商品贸易需求。自各大央行开始加息以来,世贸组织(WTO)一直在持续呼吁关注加息的负面外溢效应。
  
  今年瑞士达沃斯论坛(1月)期间,WTO总干事伊维拉就呼吁要关注影响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利率走势是重要一项。
  
  其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通过抑制需求来降低通胀,这也将抑制需求增长,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外溢影响。
  
  此次CPB的情绪指标显示,未来几个月全球贸易仍将疲软。分析师认为,在未来,缺乏信贷宽松将继续拖累出口。
  
  受日本、欧元区和英国产出大幅下降的影响,全球工业产出环比下降0.1%。CPB表示,情绪指标显示,未来几个月全球贸易仍将疲软。
  
  尽管市场当前预期欧洲央行加息周期结束,但美联储官员暗示高息将维持更长时间,表明降息不会很快到来。分析人士认为,高息环境或将继续拖累出口贸易表现。
  
 

 “ 反弹 ”带来的影响

  
  全球多数国家贸易量下降。
  
  CPB数据显示,全球大多数国家7月贸易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欧元区同比下降2.5%,美国同比下降0.6%。经济学家目前预计,欧元区今年出口额将出现0%增长,低于今年年初的2%增长预测。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为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
  
  并且,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时隔多年终于实现正增长。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
  
  国际市场需求出现了萎缩。作为重要国际贸易市场的欧盟,在今年上半年进口同比下降了10.4%,仅在6月降幅即达到22.6%,呈加速减少态势。
  
  需求的疲软导致重要的制造业国家普遍开工不足。例如,欧元区制造业PMI从去年7月以来便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在今年7月更创下42.7%的新低。
  
  根据IMF最新预测,到2028年,全球GDP年增长率将仅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如果我们希望贸易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我们就必须创造贸易走廊和机会。”
  
  

对中国的影响

  
  大量企业正在进行产能转移。受到发达国家“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政策的持续推动,大量企业正在将其产能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制造业企业也在将其产能向亚太和美洲转移。这一转移的直接后果,就是墨西哥、加拿大巩固了作为美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韩国、日本、东南亚扩大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中国对美贸易出现下降。
  
  未来的趋势将可能是,日韩加成为美国市场高端产品的提供者,墨西哥、东南亚,甚至印度成为美国市场中低端产品的提供方。
  
  由于拥有足够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在这场贸易格局调整中的地位难以被削弱。尽管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挑战,但中国的制造业未受损,研发和投融资表现活跃。
  
  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总额,已说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序列中地位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