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棉花自春节过后展开深度调整,从33000以上高点回落,至今已经抹平超一半涨幅。业内诸多议论,悲观论者大谈棉市崩溃,乐观者则摩拳擦掌准备抄底。热潮过后,市场回归平静。当棉市展开自我调整,我们也应该从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的疯狂中平复下来。当价格不再因气候、基金、投机等任一零星因素极度敏感的时候,作为在棉市长期布局的参与者,我们或许更应该加深思考,强化对市场的整体认识,从全球供需状态中捕捉行业波动的主要基调,对价格做出更合理的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成为羊群效应的从众。对年进口量接近产量一半水平的中国而言,棉花进出口的影响尤其重要,长期以来,市场对我国棉花的第一进口对象——美国的了解相对较深,美国农业部定期公布的产量预测、每周公布的销售数据等都深受市场关注,然而对于第二大进口对象——印度棉花市场的认识可能相对较浅。本文将从印度本土棉花行业运行、近年产量、种植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其对国际棉市的影响和作用。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印度棉花种植面积自上世纪50年代后就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其种植面积达1060万公顷,几乎是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的两倍。随着抗虫棉及转机因棉等优良品种的推广,以及棉农植棉技术不断提高,其增产潜力不可低估。我国对印度棉的进口量仅次于美棉,随着印度棉进口量的增加,国内越来越多的棉商和纺织企业开始关注印度。
棉花和纺织业自古以来在印度就占据重要地位,印度是世界上第一批诞生大型纺织工业的国家之一,且其大量的出口也催生了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大规模纺织行业。纺织业是印度继农业之后最大的产业,共有3500万人从事相关工作。印度的纺织工业由于加入WTO得到极大促进,特别是2004年年底发达国家逐步取消多边纤维协定(MultiFiberArrangement,MFA)关于进口配额限制的承诺后。2003/2004年度,印度本土的棉花消费水平大幅增长35%,从1350万包增至2009/2010年度预计的2250万包。印度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棉花相关产品的第三大出口国,其对美国出口的棉纺相关产品占美国该类商品总进口量的10%。同时,印度本土经济在过去的10年内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带动本土服装相关产业迅猛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