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在4月份已经不再成为热点
分析人士认为,首现季度性贸易逆差,说明进出口稳定增长仍是外贸发展的着力点,但优化进出口结构也迫在眉睫,必须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4月份出口,外贸同比增速趋稳的可能性较大,缘于季节性影响消失、外部世界经济总体环境趋好等。但受到日本震后外贸的深层次影响,全年外贸仍将保持顺差,但规模会有较大回落。
地震推动中国总出口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春节因素和贸易政策转变,被认为是6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的三个主要原因。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从3月份数据上看,出口环比增长57.3%,进口环比增长46%,贸易逆差形势已经得到逆转。与此同时,日本强烈地震刺激中国钢铁等原材料需求增加,出口量将有所增长,若大宗货物价格依然维持上涨趋势,将带动初级产品的价格跟涨,将逆转中国贸易收支的基本格局。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上扬。据海关统计,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其中,铁矿砂进口1.8亿吨,增加14.4%,进口均价为每吨156.5美元,上涨59.5%;大豆1096万吨,减少0.7%,进口均价为每吨573.9美元,上涨25.7%。
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近日也表示,一季度国际上像铁矿砂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增长是一季度贸易逆差形成的三大原因之一。此外,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进口成本降低,企业进口的意愿增强;国内快速发展内生的强劲拉动,使进口增长,这都是一季度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这个数据反映出这个政策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
也有专家表示,一季度逆差除了与2011年贸易政策的转向有关系之外,也和日本地震后续影响有关系。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3月份的进出口数据表明,日本地震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已经显现。震后日本物资供应紧张,诱发其进口需求大增,推升了中国总出口;而受地震影响停产的相关产品,中国进口则受到明显影响,预计未来3—6个月内日本大地震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会更为明显。
2011年全国“两会”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曾预言,中国一季度可能出现贸易逆差。2011年外贸总的政策指导是“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从“十二五”规划的有关条款中,也可以看出“奖出限进”的老思路已被放弃了,外贸政策正在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将更加侧重于进口。
电子、纺织产品受宠
海关统计显示,3月份出口1522亿美元,增长35.8%;进口1520.6亿美元,增长27.3%。3月份出口增速高于进口8.5个百分点,并一改2月份73亿美元贸易逆差形势,当月贸易顺差1.4亿美元。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3月出口额同比增速均较2月上行,同比增速为22.6%,较总出口同比增速低13.2个百分点。服装及鞋类产品3月出口同比上行幅度大幅高于2月下行幅度,同比增速升至44.6%,创13个月内新高。
交行金研中心分析师陆志明认为,3月份出口有所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后出口企业陆续开工,企业出口生产状况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外部主要出口国家经济复苏状况逐渐趋于好转,美、德、法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持续好转,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也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