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海地这两个国家的人口都约为1千万人,也同样位于Hispaniola岛,但提到人均所得、人力发展、政治稳定与环保时,却又是南辕北辙,这个差距也表现在纺织品及成衣业上。
海地没有纺织业,其成衣业主要进行缝合,而多米尼加则是拥有垂直整合的针织类纺织及成衣业。海地的成长依赖「海地机会伙伴促进法案」(Haitian Hemispheric Opportunity through Partnership Encouragement, HOPE),及海地经济振兴计划(Haiti Economic Lift Program, HELP)法案的成功执行,而除非加强与海地协同发展,多米尼加恐难有光明未来。
多米尼加免税区协会(Dominican Free Zone Association, ADOZONA)执行副总裁José Torres认为该国的纺织成衣业在过去六年中已大幅改变,当年多种纤维协议(Multi-Fiber Agreement)在2004年底到期结束时,他们担心会有3万到4万人失业,结果实际上失去的工作机会高达6万至7万个。
在多米尼加,所有出口的纺织成衣企业都在47个免税区制造。2009年,131个纺织及成衣企业雇用人数为41,285人。纺织及成衣的出口值达到9.39亿美元,占免税区总出口的25%。
十年的差距
在10年前,这一切是截然不同的。2000年时,多米尼加免税区提供14万5千个成衣工作机会,产业出口值达25亿美元。然而一连串的事件暴露了多米尼加缺乏竞争力的事实:多米尼加的披索贬值(2003~2004年间)、纺品配额解除限制(2005年)以及与美国签署执行的「多米尼加—中美洲自贸协议(DR-CAFTA)」(2004年)。
多米尼加55%的成衣出口集中于3项产品,这些产品也是中国、香港以及印度限制出口的产品:棉质裤类、棉质内衣以及针织衬衫。特别是多米尼加的裤装产业严重受到MFA结束的影响。多米尼加并没有梭织产业,为了免税输美,必须遵守相关之原产地规定,并使用昂贵且越来越不易取得的美国布料。
整体来说,为了协助提升中美洲与多米尼加的成衣出口美国,以及美国布料出口到其它国家的DR-CAFTA协议执行的并不成功。2010年11月17日,多米尼加产业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Dominican Industries, AIRD)总裁公开指责该协议为”为多米尼加带来贫穷的自由贸易协议”,主要指出明尼加与中美洲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
转折点
Ebell De Castro是多国免税区委员会(the National Free Zone Council)下有关经济分析与竞争力部门的主管,他对于2010年成衣业就业状况的些微改变感到乐观,出口数据则是转折点。在2010年前三季中,多米尼加成衣出口美国成长1.37%,达到4.66亿美元。渠认为2009年时业界已荡到谷底,目前产业策略是以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为准,设计的发展以及其它先进的能力,以及国际供货商网络的发展,已让多米尼加更具竞争力。
2009年时,免税区纺织成衣业的累计投资仅26.4%。美国是目前成衣业最大的投资者(累计投资52.7%)、加拿大第二(17.1%)、韩国第三(2.1%)。故免税区主要的外来投资者为美国的Hanesbrands、加拿大的Gildan以及韩国的Willbes。与多米尼加首要成衣企业 Grupo M一样,前述三家外资企业在多米尼加拥有垂直设备(针织)、在海地拥有缝合的生产线(及/或有外包厂商)。
José Torres对于多米尼加与海地成衣业的联合生产模式之成长潜力持谨慎态度。渠认为在海地,即使是大型的跨国集团要成功也不简单。目前这方面真正成功的是Grupo M在海地的缝合厂Codevi,位于海地与多米尼加的边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