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圆满“收官”后的启示
经过长达数月的七轮谈判,中美双方终于在8日宣布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这个历经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虽不能使所有人满意,但仍不失为中美双方顾全大局的务实之举。从协议内容看,中美都对此前各自坚持的立场进行了修正,双方各有让步,表明两国都对维护稳定的贸易环境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考虑。
回顾这场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尽管已经圆满“收官”,但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多方面而且长久的。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启示之一是在贸易争端中需要耐心,急躁只会让对方趁机勒索讹诈。在之前的各轮谈判中,我们每一次都希望能够达成合理的协议,其中部分企业甚至把每次磋商看作中美避免纺织品贸易战的最后一次机会。按照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应该是磋商不成后实施限制,但美国还没开始磋商就已经设限了。既然如此,我们反正已经不会失去更多,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去达成不合适的协议,反而赋予对方的非法行为以合法性呢!
通观此次争端全程,我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虽然政府表现出了足够的冷静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但某些企业表现得实在过于急躁。在不久前的广交会上,由于到会美国客商和签约金额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就有企业主张“与其达不成协议,不如签一份不好的协议”,以至于商务部长助理傅自应不得不紧急飞往广州与企业座谈,进行安抚。殊不知,当时中美纺织品谈判正在进入关键时刻,假如当时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而放手,那就不会有今天这份比较合理的协议了。
我国企业需要吸取的第二个启示是如何避免非理性集体行为,从而降低贸易争端风险。今年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爆发后,相当一部分舆论将这场贸易争端的激烈归咎于纺织服装行业过度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触发贸易争端。纺织业过度投资确实不假,2004年1—7月我国纺织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幅竟然高达132.7%,是2003年同期增速的1.5倍;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一年之间增长27.8%,达3.84万家。投资过热不仅导致出口价格下滑乃至加快触发了贸易争端,而且加重了贸易争端对我国企业的打击。而这种投资过热属于企业的非理性集体行为,企业需要在日后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十一五”期间,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将愈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有新的表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打不成交。经贸关系总在曲折中前行,只要立足互利双赢,即使遇到再多的摩擦,每一场谈判也都是一个上升螺旋的一环。对中国企业来说,外来的压力应该成为一种寻求出路的动力。应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产生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