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纺织业亟待提升创新力已是时不我待
在国外市场,中国纺织品屡遭“反倾销”诉讼,贸易摩擦不断,而劳动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群起直追;在国内市场,高档品市场失手国外品牌,众多国内纺织品企业仍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发文,要求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内外吃紧的纺织业亟待提升创新力,已是时不我待。
成本优势将丧失
“反倾销”大棒,再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我国还低廉的劳动成本,我国纺织业在国外市场上将遭遇成本优势丧失的考验。
发达国家屡屡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举起“反倾销”大棒,这已是多年来司空见惯的事。目前,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全面实行配额管理,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迫使不少企业转战他国。
不幸的是,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纺织服装品举起了“反倾销”大棒。2005年以来,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巴西、土耳其、印度等国纷纷对我国纺织品提起特保和反倾销调查。而这种势头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原因在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便是纺织业,其产业结构正是学习我国甚至是在我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短期内不可能承受住我国低价纺织品的冲击。
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发展中国家正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华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认为,一旦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家的纺织服装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纺织服装品的成本优势将大大丧失。
业内专家介绍,孟加拉的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0.07美元左右,再加上该国拥有高质量的黄麻,其纺织服装业占有79%左右的出口收汇总额,拥有2.6%的国际市场份额。更值得注意的是,近邻印度的纺织业规模仅次于我国,其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发展势头甚猛。据新华社消息,今年一季度,印度纺织品对欧美地区的出口增速为13%,超过了我国9%的增长率。而在“后配额”时代,欧美国家将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份额增长限制在10%之内,且这些措施将持续到2008年。这给作为全球纺织业第二大强国的印度提供了赶超我国的绝佳机会。
近日又有消息传出,发改委官员否认了增发进口棉配额的传言,面对高位运行的国内棉花价格,棉纺企业的成本控制面临较大考验。不仅如此,在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内部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纺织业将在国际竞争中逐步丧失低价格优势,结构转型与提高创新力已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国内高档市场遭蚕食
纺织业的“中国制造”已是世界闻名,但我国的自主品牌并没有走出去,不仅如此,他们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在中纺网络信息技术公司承办的“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发布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介绍说,北京的35个高档商店,60%的纺织服装品是进口品牌,顶级商店中的进口品牌则占90%以上;上海淮海路经营2000多个纺织服装品牌,但60%是国外品牌。在国门大开的情况下,不仅一些国外高档品牌在我国本地化生产,而且一些二线品牌也大量进入我国,并迅速占据高档品市场。
杜钰洲警告说,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不仅难以维持现有的在国际市场上20%的利润,而且还将很难在国内市场立足。
提升创新力已时不我待
杜钰洲指出,在本土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提升创新力已是时不我待。
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可以显见企业研发投入之匮乏。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纺织业全行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走上国际市场刚刚起步。
杜钰洲介绍说,国家2004年工业普查结果显示,规模以上服装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只达0.16%,纺织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达0.3%,化纤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仅在0.47%。在今年北京国际面料展中,欧洲的参展企业大部分研发强度是5-10%,而我国面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是0.3%,规模以下的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研发能力。
杜钰洲认为,企业必须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他表示,纺织工业协会要把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以此来引导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要把企业创新聚合为产业升级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比如,对创新型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推动业务互补的企业组成“产业舰队”联合“走出去”等等。可喜的是,国家在这方面已有举措。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的魏波处长介绍,商务部将在2006年进行“十二大工程”,其中包括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工程,这将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风险补贴等支持。而国家发改委等也明确,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条创新路还很长,也很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