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荆门纺织业:期待统一出“牌”
作为产品核心价值体现的品牌,是一个企业闯荡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一个行业做大做强的敲门砖。这几年,荆门纺织以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正跻身全市骨干行业的精彩结果,对这一论点进行了新的诠释。除了品牌织就的荣光,荆门纺织,也充满着梦想和期待。
5%的行业贡献:纺织正成为荆门新兴骨干
化工、建材、机电、食品是多年支撑荆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行业,俗称“四大支柱”。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中的化工、建材、机电、食品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分别为56%、8.4%、8.1%、7.5%。而纺织则以行业新锐的形象直逼食品,行业占比达到5%,排名第五。但在6年前,荆门纺织一直承受着不到1%的比例之轻。
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石是企业。这几年,除老纺织企业通过经过重组改制得到新生外,还诞生了一批通过招商引资应运而生的新的市场主体。众和、维新、大兴、金福祥、华溢、伟嘉等一批纺织已在荆门生根开花,它们中的一部分已成为荆门新兴的“亿元企业”。
企业成长的标志是品牌。随着企业做大做强,荆门纺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也得到了全面提升。2003年“金汉江”精制棉被授予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使“金汉江”这一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在全国同行业有声誉、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众和纺织有限公司经过2002年的二期改造,建成了3万锭的全精梳生产线,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生产低档毛巾用纱的市场形象,其“雪峰”系列精梳产品已经在广东、浙江等中国纺织品的前沿市场站稳了脚根,一年多数时候产品供不应求。
品牌形象改变荆门纺织企业的命运,纺织企业做大又推动了纺织行业做强。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的荆门纺织,在经过多年的沉寂后开始向骨干行业看齐。
10年填补两项国内空白:金汉江告诉了我们什么?
从一个无名之辈成长为国内行业第一品牌,金汉江公司用了10多年的时间。这10年,写满了金汉江人的执著和艰辛,也写满了引人深思的经验和启迪----企业该如何选择创牌之路?
金汉江公司的前身是1982年建成的钟祥金制棉厂。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紧紧抓住我国精制棉开始向民用转轨,国内食品、日化、塑料等工业蓬勃发展,对高粘性能的精制棉需求非常迫切的有利时机,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1996年,他们成功开发出超过国家标准的1000#精制棉,结束了从国外进口的历史,带动了我国醚类纤维素的发展。全国醚类纤维素工业协会秘书长到公司考察后,说:“掀起纤维素工来技术革命应该从金汉江公司的1000#精制棉算起。”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修改精制棉国标时,直接转化为国家标准。
2001年,金汉江在走访造纸企业时发现,用于造纸的涂层涂布都是从芬兰进口,而生产这种涂层涂布的产品就是用精制棉做成,而国内还没有适合制造这种特低粘的精制棉。金汉江公司又用了8个月时间,到2002年底开发出来,定为5#特低粘精制棉,再一次改写了国家标准,满足了造纸工业需求。
1000#特高粘精制棉、5#特低粘精制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均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先后被纳入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等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并得到国家和省里500多万元科技经费资助,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金汉江”已成为全国精制棉行业的第一品牌,在国内几十家同类企业中,金汉江的牌子叫得最响,价格卖得最高。
32家企业32个品牌:荆门纺织期待统一出“牌”
5%,荆门纺织正以一个闪亮的数字确立自己的行业地位。
一个湖北名牌加上一批正在成长的品牌,是奠定荆门纺织行业地位的基石。
但荆门纺织行业欲谋求更高的地位,还需要更强更坚硬的基石。
荆门市众和纺织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苏祠忠从事纺织业的经营和管理已经有20多年,对纺织业市场很有研究。他说,现在市场竞争已经表现为品牌竞争,纺织行业也不例外。过去,荆门棉纺厂难以为继,原因在于产品档次低、品牌不响。改制后的众和公司能够在市场上立下根来,得益于品牌形象的改善。但是荆门纺织的品牌总体上讲还只能算处于成长阶段,就纺这一块来看,市内的任何一个纺织牌都没法跟无锡的庆丰、安徽的华茂、张家港的华芳相抗衡。
荆门市经委提供一个数字:目前荆门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32家,总生产能力达到50成锭,平均能力不到2万锭。除了生产能力的不足偏小计,品牌建设上也是“你吹你的号,我弹我的调”,32家企业就有32个互不关联的品牌。
创名牌,除了最核心的品质、功能等要素外,还必须有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做基础。山东卫桥纺织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基地,其一家的生产能力就达到300万锭。荆门的纺织要做得大更大做强,除了要改进装备,创新品种外,还必须把一块一块的小石头凝合成巨石,把杂牌制做统一的“标牌”。
整合做大,组合出“牌”。荆门纺织,期待一场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