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东桑西移”构筑精品蚕桑基地

来源:纺织贸促网 记者 范嵬 潘继红 | 发布日期:2006-05-18

     在商务部对2006年全国茧丝绸行业工作任务进行部署之后,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推荐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保证高标准建设目标能够实现,商务部日前下发《关于“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项目建设规范的通知》,规定了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项目建设的“高”标准。

  在经历了多次的市场波动后,我国茧丝绸行业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基础和稳定的发展态势,桑蚕生产已由过去零星分散型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中西部大部分蚕丝企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还很低,普遍存在基地建设速度慢、技术复盖面小、单产低、质量差和蚕农收益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茧丝绸产业化的发展。此外,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蚕茧、缫丝和坯绸等原料生产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绢纺生产能力较低,印染和服装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建设只求高质量

  此次规范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种桑养蚕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程度低、质量水平差、养蚕技术不规范、效益低等问题,使桑蚕基地建设统一到一个“高”标准上来。

  据了解,2006年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将专项安排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支持50个龙头企业建设50万亩桑园、7500个养蚕大棚、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蔟;支持50个配套蚕种场更新改造制种仪器和设备。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投入资金,支持“东桑西移”工程建设。

  “这就为‘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形成强大助力。”上述人士指出,从数量上说,拟建50个(50万亩)桑蚕基地并不算多,但这50个基地却完全是标准化的,起点很高,体现了示范作用。同时,供应链理念、订单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东部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也会随之被带到中西部。随着这些理念、思想、技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而逐步被农民接受,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技术的改变也就指日可待。

  “这种‘高起点’模式提供给西部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地和建设。”该人士强调,而是通过高科技含量、高组织化程度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来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巩固和发展我国特有的茧丝资源优势。

  验收但求高标准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房爱卿强调,各地务必按照“优化东部、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地区的基地区域结构。各地在项目选择的布局上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配套开发,以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为主,坚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方针,与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协调融合,重点突出长期稳固的基地建设,分期分批建设,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起,不要为了建基地而建基地。

  “不仅要看到‘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利方面,同时也要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尽早提出预防措施,使该项工程真正见到实效。”房爱卿说。

  据了解,此次规范明确提出对符合6种条件的蚕桑基地项目给予支持,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情况的发生,避免损害本地区企业和农民利益,保证商务部提出的高标准建设目标能够实现。

  另外,规范特别提出将严格按照“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建设标准对承担商务部批准的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审核验收,保证该项目按照要求,高标准地达到目标,这在以往也是不多见的。

  为避免曾经出现的浪费财政资金情况,规范对此次蚕桑基地建设项目采取了“先建设,后给钱”的做法,“不合格,不给钱”,对两次验收还不合格的项目还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公示。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