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郑州纺织业的复兴

来源:东方今报 | 发布日期:2006-04-18

      近日,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会长余继标一行抵达郑州,与郑州市中原区工商联缔结了友好商会协议。不过,对于余继标而言,这仅仅是他整个行程中的一部分。余继标此行更为主要的目的,是考察刚刚萌动的郑州纺织工业基地。
        
      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几天,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有望与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达成数额不小的投资意向。
        
      事实上,在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之外,已经有更多的资本看中郑州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副指挥长朱增昌透露,截至目前,前来洽谈入驻的企业有100多家,而有明显入驻意向的达到86家。
        
      在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平地而起的背后,是郑州纺织谋求在大挪移中重振昔日雄风。
        
      50%到5%的“奇迹”滑落
        
      在过去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郑州纺织业一直处于痛苦的挣扎中。这种挣扎,不仅仅来自于纺织业利润的低迷,更来自纺织大城地位的日渐衰微。
        
      原河南省纺织厅厅长、现河南省纺织协会会长李书勤告诉记者,在辉煌时期,郑州纺织业曾经占据河南省纺织业产销量的半壁江山,而现在,这个数字下降为5%。
        
      据郑州老纺织人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投资2亿多元在郑州进行了大规模的纺织工业建设,先后建成了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厂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等企业,另外还有4所纺织院校。
        
      当时,郑州整个纺织工业区方圆6平方公里,驻有10万纺织产业大军,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此外,还有郑州二棉,其产能为50万纱锭、1.5万台布机。
        
      “50年来,郑州纺织业共为国家积累资金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当时投资的31倍。形势最好的1981年,全市纺织系统实现的利润高达1.78亿元。”一位人士回忆说。
        
      但是,2006年4月11日,在河南省纺织协会提供的一份资料上,记者却注意到一组数字:2005年,河南省纺织业利润20多亿元,而郑州的几家规模纺织企业则共计亏损2000多万元,在6家大的纺织企业中,仅有两家盈利,但数字却微不足道。
        
      前后的巨大反差,意味着郑州纺织大城的地位岌岌可危。
        
      “一个直接原因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郑州纺织工业日甚一日地陷入了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资金短缺、技改缓慢、设备陈旧、产品单一、包袱沉重、债务增多的困境之中。”郑州市政协副主席贾常先表示。
        
      在贾常先看来,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不少措施”,但都由于体制、机制等多年积累的原因和问题,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原因而收效甚微。
        
      一方面,郑州市棉纺企业体制改革不到位,公司股权结构单一。这造成的一个后果是,物耗能耗偏高,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致使企业积重难返,连年亏损,“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
        
      另一方面,郑州多数棉纺企业设备役龄高达30多年,新度系数不足40%。自“九五”以来,基本没有大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了企业竞争力。
        
      一切迹象显示,随着国际上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迫使郑州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个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的纺织城进行彻底改造。
        
      郑州纺织“升级换代”进行时
        
      在郑州纺织业的振兴中,亟待建立一个大的流通市场。有专家指出,郑州作为全国纺织基地之一,需要一个大的纺织品交易平台来支撑。
        
      综观郑州现有的几家纺织品市场,在全国曾经有很大的影响力。鼎盛时市场辐射沿海和西北地区。
        
      但由于兴建时档次不高,加之后期管理水平低下,交通仓储不便,发展空间狭窄,消防隐患严重,甚至黑势力的干预和插手,使郑州市争取在黄河流域九省市(区)建设一个纺织品大市场的设想付诸东流。
        
      李书勤持同样的观点,“东南沿海的纺织业为什么发展迅速?它们在区域、经济基础和开放程度以及市场化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它们有一个大的市场在拉动。广东西樵和浙江柯桥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市场,它们与当地纺织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市场拉动产业,产业促进市场。”
        
      李书勤认为,而相比之下,郑州纺织业的崛起,除了政府重视和企业努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需要一个现代化水平高的大市场。
        
      产业上的巨大商机,吸引了民营资本的掘金脚步。2005年6月,在郑州市西区,一个名为河南元通纺织城的大市场正式开工。据称,有着港资背景的元通纺织城预计投入6.5亿元,占地面积520多亩,被业界称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品市场”。
       
      “短短的9个月时间里,我们已顺利建成10万平方米的商铺,铺面招商达到82.1%,进展非常顺利。纺织城建成以后,预计年交易额为80亿~150亿元人民币。”几天前,河南元通纺织城总经理姜克生指着一张规划图纸,踌躇满志。
        
      根据元通纺织城的远景规划,将不仅为入驻商户提供商品交易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还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互联网及时沟通全国乃至世界纺织行业信息,为商户和产品生产厂家搭建双方畅通渠道,实现纺织品的研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最佳对接。另一方面,元通纺织城将充分利用郑州这个大的区位及交通优势,构建一个大物流平台——搭起沿黄河九省市(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桥梁。
        
      市场具备了,但是,郑州纺织要实现升级换代和崛起,发展棉纺加工业更是重中之重。正如郑州市批发市场一位资深人士日前所言,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加工业,郑州的批发市场若干年后会一个接一个被淘汰掉。
        
      郑州市政府显然已经察觉到这一点。2006年2月,郑州市正式传来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基地的设想,纺织服装工业基地的规划选址范围、定位与建设目标随即确定。
        
      资料显示,基地占地总面积13平方公里,以建设全国纺织产业高地为目标,全力打造集纺纱、织造、染整、纺机制造、制衣、辅料生产、科研、产品展示销售为一体,产业高度聚集、产品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基地分设纺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机制造区、产品展示销售区和生产生活服务区,形成纺织及相关产业高度聚集,产品紧密关联的优势产业链。
        
      与此同时,河南元通纺织城作为主体,被纳入了产品展示销售区。该区域的目的是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和中西部最大的纺织品销售市场。而生产生活服务区则要集中建设配套公共设施。
        
      4月11日,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副指挥长朱增昌对记者透露了基地最新的进展。他说:“控制性规划基本完成,招商势头非常好。截至目前,前来洽谈入驻的企业有100多家,而有明显入驻意向的达到86家。其中,纺织印染类的有8家,服装生产类的60多家,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的有六七家。按地域分布,这些企业中省内的占大部分,省外不少商家也在陆续联系。”
        
      对于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朱增昌说,根据预设的经济指标,基地4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将入驻纺织企业10家、拥有纱锭100万支,印染企业3家、服装加工企业15家至20家以及一大批经营商户。预计总投资80亿元,年销售收入及交易额250亿元。二期建设预计投资190亿元。整个基地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及交易额将达800亿元。
        
      新基地设限力避“甲乙地”简单挪移
        
      事实上,综观盘活郑州纺织业的大棋,可用“大挪移”一言概之。无论是纺织市场重心,还是几大棉纺厂,都面临着由市区到新规划纺织基地的转移和搬迁。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挪移中,究竟胜算几何?是否简单地由甲地挪到乙地?
        
      对此,朱增昌称,几大纺织企业的搬迁,绝非简单的克隆式搬迁,而是本着资产优化、设备更新化、企业产品更适应市场的原则。进入基地的企业,规定必须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例如郑州市属国有改制纺织企业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00万元,新引进纺织企业不低于每亩200万元。
        
      按照有关规定,郑州市的几大棉纺企业,必须在完成改制后方可入驻。一方面,这些企业原来在老城的厂区土地所置换的资金,在安置职工之外,还可用于更新设备,增加流资。另一方面,在新的纺织工业基地,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将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姜克生看来,加工企业之外的纺织批发市场在重心转移中,也将实现全面的升级。“新的市场将以物流中心的形式出现,可提供网络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物流配送平台、商品交易平台和仓储平台,同时设有海关保税仓直接出口全球。”
        
      李书勤分析,新的纺织市场在不同方面,都面临着良好的优势。一方面,在全国的纺织品市场中,一般是以轻纺为主,不包含全部的纺织品种。而作为专业市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交易区囊括了纺织产品和相关行业。
        
      另一方面,从中西部地区看,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九省市(区)对纺织品的需求旺盛,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启动纺织品发展的大市场。而河南是棉花生产基地之一,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交易市场的面世,正好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于郑州新的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市政府有官员保持了足够的乐观。他认为,布局这个纺织基地,不是仅在河南省竞争,而是要放在全球定位上来看,有利于纺织产品的出口。这将是一个全省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公共运行成本最低的环保、科技型纺织工业基地。
        
      寻找突破口
        
      在郑州纺织业的崛起过程中,寻找到关键点和薄弱点进行突破,无疑至为重要。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院长任家智分析,郑州纺织企业生产的仍是低端的棉纱,纺织品面窄,产业链条短。江浙、广东等地的纺织品企业一年能开发10多个品种,而郑州的企业几乎是“零”,产品研发滞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陷入低端循环。
        
      事实上,在郑州的纺织业发展中,目前流行一种观点,即靠服装业拉动纺织业。郑州市服装业商会会长金全福介绍,郑州服装业目前发展迅速,尤其是郑州女裤,已经占到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在服装业发展成熟的情形下,靠下游带动郑州纺织业,不失为一条明路。
        
      但是,众所周知,在纺织到服装的产业链条中,作为印染环节,却在整个链条当中几乎处于断裂状态。很多企业老板反映,郑州棉纺企业生产出的棉纱,往往低价销往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印染环节漂一圈回来后,却被郑州的服装企业高价买入。“纺织中利润最大的一块,就这样被外省赚走了。”对此,朱增昌不无痛心。
        
      这意味着,郑州发展突破印染的薄弱环节,延长拉伸产业链条乃当务之急。“过去,郑州印染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改制太慢,科技含量较低,政策导向不够,缺少一个很好的平台。”业内一位人士一言蔽之。
        
      郑州市吸取了过去印染方面的教训,新基地显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朱增昌介绍,在新基地里,最少要上10条现代化水平的印染生产线。同时,为了吸引印染企业,基地集中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以降低印染企业单独建立该设施的内部成本。同时,与之配套的泰祥发电厂,为印染企业的供暖供热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实,作为郑州纺织业复兴的突破口和难点,在印染之外,更有面临搬迁的几家规模棉纺企业。缺资金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但对那些需要搬迁的企业来说,尽管经土地置换可以换来巨额资金,但这些钱在扣除必要的中间费用外,其余的主要就用于新厂房的投建和职工身份置换。据调查,许多以往的改制企业都将职工的身份置换金作为重新入股的股金,不过,这些都显然是杯水车薪,缺乏技术改造资金。而且,如果企业经营效益每况愈下,这些职工的“保命钱”还有缩水的可能。
        
      同时,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仍由原来的领导接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仍顽固地存留在许多人的脑袋中。它带来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并没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郑州市有关负责人并不悲观,他表示,郑州纺织业的复兴,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并非一蹴而就。而这位负责人乐观地认为,在众多民营资本以及现代纺织交易市场的推动下,郑州纺织业的复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