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产业升级规避纺织品贸易摩擦
美国政府自2006年1月1日起对从中国出运棉制针织衬衫(338/9类)、棉制裤子(347/8类)、棉及化纤制内衣(352/652类)、棉制及化纤制胸衣(349/649)、合成纤维布(620)、袜子(332/432 /632)、精梳棉纱(301类)、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340/640类)、化纤制针织衬衫(638/639类) 和化纤制裤子(647/648类)等22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数量限制将持续到2006年12月31日。中美之间新一轮的贸易摩擦又开始凸显。
"这是因为中国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有的人不理解,说现在贸易摩擦增多,主要是中国纺织的技术水平不高,生产的低档产品太多引起了贸易摩擦。"
"中国的服装工业已经不是5年前,更不是25年前的服装工业了。在有些文章里包括一些部门的文章里现在谈到中国纺织的时候还是说中低档为主,出口服装50%靠来料加工,中国的面料不行,直到最近还是这个概念。而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纺织工业的进步。"
杜钰洲罗列了一组数据:1980年中国纺织品的年出口额为44亿美元,在2000年的时候已达到530亿美元,2005年已经达到1175亿美元,贸易顺差也已经达到1004亿美元。从中国出口加工贸易的比重看,现在中国已经不是50%靠进料加工出口了,中国服装加工贸易下降到27%,从纱线到面料再到服装全是中国造已经占到将近3/4 。纺织品加工贸易已经下降24%,不到1/4。
"如果我们是低质量,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就不需要用政治的方法、特保的方法来强行限制。就是因为我们的品质提高了、我们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发达国家才深感恐慌。"杜钰洲指出。
美国贸易委员会针对2005年取消配额以后世界主要供应国的竞争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的结论是:中国的纺织服装能够以最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服装和纺织品,并因此成为美国大型服装纺织公司和零售商的首选对象。
针对如何规避贸易摩擦,杜钰洲表示:"要加快产业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高新技术日益进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来。人们对衣着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质量、不仅仅是品种,还要求有高的品质、新的功能以及多元文化的个性表达。而以信息化、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把现代各种技术、各种学科进一步融合,从而提高了纺织的创造力,无论是质量还是创新以及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们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太少了,这是影响我们增加附加值的关键因素。现代的产业经济已经不单单是生产过程的问题、生产组织、劳动资料以及我们的生产管理,已经到了以品牌为标志的阶段。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再到消费过程,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都要体现我们的创造力、体现我们的竞争力。要实现我们的高附加值,这个过程是要通过现代市场来进行的,而不再是传统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去实现传统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产业升级体现在三个方面。杜钰洲指出:"第一是技术层面、生产力层面,这表现为技术的进步和自主品牌的成长两方面。要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技术创新、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
"第二个层面是管理创新。过去对这部分生产力有所忽视,概念做了很多,但还是与跨国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品牌'走出去'不是说把产品卖出去就算了,而是要开拓自己的营销渠道,实现对跨国供应链的控制能力。要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这是我们新时期的一个目标。"
"第三个层面就是产业整合,很重要的反映就是实现产业上下游整合能力、相关产业的整合能力、产学研整合能力。经济全球化降低了跨国配置资源的成本,发达国家技术越进步,转出的传统生产技术越多,而它并不是整体的衰退,而是腾出了空间,进一步加大产品的技术投入,进一步加大品牌的提升。通过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跨国产业低成本来提高它对跨国产业链的垄断利润。"
为什么中国在去年欧美限制31类产品出口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就是因为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长、品种多。对欧美出口只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2%,而另外68%是对中国不设限的国家。这是产业整合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承接加工部分,使自己有机会进入跨国产业链,获得了发展的机遇。然而如果仅仅满足于加工,有可能失去本民族经济的自主地位,成为跨国供应链,发达国家的加工伙伴就失去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杜钰洲指出。
杜钰洲也承认,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之后,纺织品出口一度出现较快的增长。但是他强调,在纺织品贸易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是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限制的,配额的取消为中国纺织行业提供了一个应有的公平贸易环境,短暂的出口增长加速是正常的。而且目前这种能量已经基本得到释放,国外大可不必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