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将建13平方公里纺织基地 郑州纺织业谋求脱胎换骨
2月15日,郑州市中原区政府开始为建设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进行动员。此时距离基地规划的确定仅仅过了8天。
郑州市中原区承担了基地建设的主要工作。“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该区政府一位负责人说,从去年年底市领导拍板到正式确定规划选址范围,到指挥部开动员大会,不足三个月。
此时,基地建设指挥部的成员也刚刚完全就位。按照要求,征地、筹集资金、拆迁工作将迅速展开。
纺织业不能放弃
郑州曾是全国四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素有“纺织城”之称。
1954年郑州国棉一厂建成试车;1955年8月,郑棉三厂正式投产;接着是第四、第五、第六棉纺织厂、郑州印染厂、河南省纺织机械厂……到“二五”中期,纺织成为郑州市首屈一指的经济支柱,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在计划经济下悠然自得的国有棉纺厂面临窘境,纺织能力从占全省的50%下降到不足5%。
“纺织工业的发展,依然是我们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绝对不能放弃。”郑州市委书记、市长王文超如是说。2005年,在郑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曾经一度被纳入普通产业的纺织业,重新回到了郑州市六大支柱产业行列。
郑州市政府认为,发展纺织行业目前最有可行性的思路,就是把原有的纺织企业重组、重建,通过置换、搬迁、整合、提升装备水平,同时,引进更多的先进纺织企业,通过生产要素聚集的产业园区来培育、发展产业。
数万名纺织工人面临走出低谷的“背水一战”。
新基地选址大西郊
上个世纪90年代,民营资本涉足纺织行业,使得纺织业成为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领域。
决策者的目光投向了郑州市西部??在郑上路以北,白松路和南水东路以东,杜英街以南,西四环以西,将建起总面积13平方公里的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其中一期面积4平方公里。该基地将成为助力纺织业“二次腾飞”的关键。
郑州市政府有位官员称,布局这个纺织基地,不是仅在河南省竞争,而是要放在全球定位上来看,有利于纺织产品的出口。
这将是一个全省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公共运行成本最低的环保、科技型纺织工业基地。
郑州市决策层明白,企业搬迁不是从甲地简单地搬到乙地。因此,进入基地的企业,规定必须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例如郑州市属国有改制纺织企业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00万元,新引进纺织企业不低于每亩200万元。
资金来自土地收益
2月15日中午,来自中牟的国棉三厂新工小王和同事走出车间,他们对厂子要搬迁的事情还一无所知。当天的报纸已经刊登了棉纺企业将搬迁的消息,厂门外,一些以前的员工则纷纷探问着改制、搬迁的政策问题。
曾经号称10万纺织工人的郑州国有棉纺企业,如今人数2万余。国企搬迁、改制普遍面临资金难题,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政府拿钱来为企业解困,非常艰难。郑州纺织行业需要的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改造。钱从哪里来呢?郑州市决定用出售土地的差价收益,解决企业债务、搬迁和职工安置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为企业改制、技改提供资金。
棉纺路上的5家棉纺企业生产区就占地超过千亩,根据郑州市政府规定,搬迁后土地将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通过公开的“招拍挂”程序卖出。刚刚完成改制工作的国棉三厂,预计将在明年开始整体搬迁。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是其余棉纺厂也将根据改制情况逐步进行搬迁。
对于搬迁,大部分纺织工人表示接受,人们对改制搬迁还是充满了期待。
张爱梅在布机车间巨大的噪音中呆了30多年,患有纺织工的职业病:听力退化、关节炎。如今退休在家的她并没有过多谈自己的得与失,而是反复说:“平常老姐妹们在一起聊,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厂子,希望搬迁后厂子早日红火起来。”
相关链接
纺织工业基地划定五大功能区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规划了5个功能服务区:纺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织机械制造区、产品展示销售区、生产生活服务区。
其中,纺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织机械制造区是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加工、纺织配件制造等企业高度聚集的3个功能区,可以形成纺织及相关产业高度集聚、产品紧密关联的优势产业链。产品展示销售区的目的是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和中西部最大的纺织品销售市场----中国元通纺织城。而生产生活服务区则要集中建设配套公共设施。
根据预设的经济指标,基地4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将入驻纺织企业10家、拥有纱锭100万支,印染企业3家、服装加工企业15家至20家以及一大批经营商户。预计总投资80亿元,年销售收入及交易额250亿元。二期建设预计投资190亿元。整个基地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及交易额将达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