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关税停征 厦门纺企为何仍乐不起来
尽管国家于今年1月1日起停征纺织品出口关税,但厦门纺织企业仍愁云密布。
“停征关税虽说是个利好,但出口到美国及欧洲的许多纺织品都需要配额,这在量上捆住了厦门纺织企业出口的手脚。”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秘书长刘秀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此顾虑的厦门纺织出口企业不在少数,而企业缺工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同样困扰着他们。
目前,厦门拥有纺企1000余家,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化纤、棉纺织印染到成衣的产业链。那么,在成本高企、配额受限的形势下,厦门纺企何去何从?
关税停征,利好却有限
去年12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表示,从2006年1月1日起停征纺织品出口关税。这已是我国自2005年以来第四次对纺织品出口关税进行调整。
据了解,我国对纺织品开征出口关税始于2005年初。由于受2005年1月1日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利好刺激,自2004年起,我国不少纺企纷纷扩充产能,寻求出口渠道。为调节纺织品出口节奏,避免发生贸易摩擦,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对外衣、裙子、非针织衬衫、针织衬衫、睡衣和内衣等6大类148项纺织产品征收每单位0.2元—0.5元的出口关税。此后,在中国与欧盟、美国相继达成协议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停征纺织品出口关税。
“这是意料中的事。”刘秀銮告诉记者,加征出口关税的初衷在于缓和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紧张气氛。目前中美、中欧均已达成协议,2006年起恢复通过配额方式对纺织品实施自主数量控制。在此形势下,出口关税这一协调机制已无必要。
厦门斯美泰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向阳也表示,“对厦门纺企而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高的进出口关税几乎将其利润空间压缩得所剩无几。停征关税意味着从今年起厦门纺企服装出口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但据多方调查显示,今年开始的出口关税全面停征似乎并未给厦门纺企带来喜悦,有业内人士认为,关税停征对厦门纺企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国家已于2005年6月1日取消81项纺织品关税,紧接着在8月1日又对受欧盟数量限制的17项纺织品停征出口关税,厦门纺企出口产品大多在免税之列。此外,针对出口关税变动,厦门纺企相继采取了提高售价、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转移出口关税带来的压力。因此,关税停征带给厦门纺企的利好相对有限。”叶向阳表示。
来自厦门海关的数据从侧面印证了上述观点。自2005年6月1日起我国对81项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后,截至2005年6月7日,厦门海关日征收出口税6.4万元,比前5个月日征收额减少90%;日涉税报关单40票,同比下降80%。
配额难求,纺企“吃不饱”
“停征出口关税虽是个利好,企业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自1月1日起,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许多纺织品都要配额,这在量上捆住了企业出口的手脚。”接受采访时,刘秀銮如是告诉记者。
部分研究机构对此表示赞同,他们认为,2006年度21种输美纺织品出口配额中标价格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整体出口成本。因此,停征出口关税的利好因素难以改变行业景气度回落的趋势。
据了解,此次商务部的配额分配方案是以2005年的出口业绩为基数。厦门纺企通过分配申请获得配额的有260余家,通过招投标获得配额的有20余家,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获得出口数量指标的企业凤毛麟角。
“厦门纺企输美纺织品的可申请数量主要集中在20-1500打。根据往年出口情况,2006年输美纺织品分配数量与企业实际出口需求相比,只有部分企业勉强‘果腹’。”厦门市经发局有关人士预测。
更为严峻的是,配额的实施对厦门一些生产性企业影响不小,不少企业因配额不足只能出让一部分利润,从外贸公司手上购买配额指标。
“受出口配额的限制,公司平时积累起来的信用、客户关系等几乎无用武之地。由于没有输美纺织品出口配额,如今我们接的大多是不需要配额的单子。如果需要配额,就只能用高价去买。”厦门一泰贸易有限公司的谢小姐一脸无奈。
据了解,在厦门出口美国的服装中,属于美国对我国设限的纺织品就占了约40%。“若获得配额保证,今后3年企业对美国的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而无法得到配额的企业只好走曲线出口的路子。”叶向阳忧心忡忡。
更重要的是,“目前厦门纺企大多没有自主品牌,多以加工为主,且委托外贸出口多,自营出口少,企业大都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厦门大多数纺企在竞争配额时屡屡吃亏。”叶向阳说。
成本高企,利润下滑
自去年3月起,厦门纺织品出口增幅开始大幅下降,出口增长恢复到2004年同期水平。面对“新配额时代”严峻的出口形势,厦门不少纺企想尽办法努力扩大出口,将市场转向非配额产品及非配额地区便是招数之一。
厦门国贸纺织出口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5年前9个月,国贸纺织的出口量仍在增长,这主要得益于非配额产品和非配额地区出口量的增加。
除此之外,目前厦门也有一些纺企通过香港转口,以“香港制造”的名分出口欧美,从而有效规避配额限制。
尽管厦门纺企绞尽脑汁扩大出口,但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及运输紧张、贸易摩擦干扰等因素影响,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厦门纺织品出口的疲软态势很难扭转。
“结合前期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订以及此次出口关税停征,行业目前的形势明显好于去年,未来发展的隐患主要在于人民币可能持续升值带来的冲击。”厦门菲达斯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自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人民币第一次升值2%时,出口企业纯利润至少下降2个百分点。目前厦门纺企出口纯利润在2%—5%左右,即使人民币汇率只调整1个百分点,给纺企带来的损失也不小。
与此同时,用工短缺也让厦门纺企坐立难安。林自力告诉记者,在菲达斯,每年的员工流动率都高达20%。几年前公司用工就有些吃紧,近两年感觉更明显。“若不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工荒问题,厦门服装业将提前成为夕阳产业。”
此外,油价、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运输成本的增加,也给处于下游的纺织服装行业带来巨大影响。“去年服装的上游原材料价格一直攀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40%,单这一项企业就增加了几万元的成本。”林自力感叹道。
扭转疲态,谈何容易
今年以来,受出口贸易环境多变的影响,厦门不少纺企已将出口重点逐渐转移到欧美之外的国际市场,如中东、南美、南非等。“虽然这些地区的纺织品采购价格偏低,但风险相对较小,企业原有渠道也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当前厦门纺企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会长蔡适期如是认为。
蔡适期同时提醒,虽然停征出口关税后,厦门纺企面临的成本压力相对小了,但这不意味着今后就能继续走“粗放式经营、中低端产品”的路线。“厦门纺企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价值的增长而非数量的增长来提高利益,扭转过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厦门现有纺企1000余家,分布于化纤、棉纺织、印染、针织和服装服饰等行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化纤、棉纺织、印染到成衣的产业链。但与福州、泉州及省外发达城市同行相比,厦门纺企规模较小,知名度也不高。“尽管厦门口岸出口量很大,但本土企业所占比例却不到一半,且出口价值也不高。”
2005下半年出炉的《2004年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报告》发布了棉纺、毛纺、丝绸、麻纺、化纤、针织、印染和服装8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十强”、“纺织服装行业销售收入百强”、“出口交货值百强”名单,厦门只有翔鹭化纤入围销售百强。
在蔡适期看来,今后厦门纺企应认真研究欧美对中国设限的种类、数量和地区,自觉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控。从长远看,企业不能依靠多品种、大批量、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来参与国际竞争,而应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创新品牌来赢得市场。
然而,要改变增长方式、增加出口附加值,对厦门纺企而言谈何容易。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虽然厦门纺织服装外贸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但主流却是采用贴牌加工方式出口。不仅品牌是外商提供的,就连产品设计和款式甚至面料、辅料都是外商提供的,厦门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只占据了微不足道的生产制造这一块。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厦门纺织服装外贸出口增速较快,但基础并不牢固。要想扭转疲软态势,厦门纺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