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优化棉花产销满足纺织需求
棉花&棉纺前景:
1100万吨与700万吨
2005年的棉花产量不是一个让人乐观的数字,估计是550万吨左右,原因主要是棉花价格和气候问题,导致较大幅度的减产。那么,今后几年中,我国的棉花生产又将如何?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认为,2005年棉花的减产为2006年棉花面积扩大提供了条件。由于粮食问题,棉花种植的面积不可能过大,但到“十一五”末,棉花产量可能会达到650万吨-750万吨。影响棉花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面积和单产,在马淑萍看来,今后面积的扩大将集中在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种植面积在减少,新疆面积的扩大会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制约。今后5年中,如果国家实施有利的政策,水利工程得到提升,棉花种植增加1000万亩是可能的。同时,随着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十一五”期间,棉花单产会实现80公斤。
棉花产量在增加,我国的用棉量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介绍,2005年估计全年棉纱产量会达到1400万吨,而根据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纤维加工量3600万吨,其中纱线产量年均增长6%,预计将达到1850万吨,用棉量约1100万吨以上。这意味着,在今后的5年中,我国的棉花缺口将在30%-40%。
棉花进口&棉价:
保证进口与保持棉价适度
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由于棉花进口、国家增发配额导致国内棉价的波动,事实是否如此?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马占平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近两年来发放棉花配额与棉价波动的情况论证,国家增发配额与适度进口不是棉价下跌的原因,棉价的变动主要是市场需求状况导致的,国内的银根政策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掌控好发放配额的节奏不会造成国内棉价的下跌。
马占平认为,我们不应该害怕棉花进口的趋势,因为进口原料、出口成品对国家经济是有利的,增加了附加值。他说,不能靠减少棉花进口来保持国内棉花价格,影响纺织行业的发展,而应根据纺织发展的需要来决定进口的多少。
我国既是棉花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棉价或高或低都是不利的,因而要保持在一定的度。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指出,由于国内棉价长期高于国际棉价,使中国棉纺织产业在与国际棉纺织产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05年以来,在中国棉价大大高于国际棉价的情况下,又开始实行滑准税率,将进口棉花关税从1%提高到5%-40%,使棉纱生产成本又增加了400-500元/吨,使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牛仔布等大量使用低等级棉的企业竞争力进一步下降。2006年,国家又将滑准税基准价从12100元/吨提高到12950元/吨,等于变相提高了关税,对牛仔布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国内棉价到底多少才是适度的呢?马占平建议,可以比照粮食价格,皮棉每斤6元多是比较适合的。
产业政策:
满足纺织需求与棉花补贴
与美棉比,中国棉花的竞争力何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介绍说,我国棉花总量世界第一,美国第二,在单产上我国有优势,质量上也有优势,但管理上不如美国,我国“三丝”较多;成本上,我国优于美国,由于机械折旧率的问题,美国每吨成本比我国高3000元。我国的主要劣势是补贴政策,美国不但在生产上,在出口上也对棉花给予补贴,而且大部分补贴是在生产环节,《香港宣言》取消的仅仅是出口补贴,对竞争力影响不大。马淑萍认为,怎样给棉农补贴对产业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我国目前没有任何补贴,市场不论是什么价格农民都要接受,把这样的弱势群体推到市场与发达国家竞争,对前者是很艰难的。除了加强管理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策上有所倾斜,“十一五”650万吨-750万吨的产量才能实现。农业部正争取在生产环节、重大技术方面对棉农补贴,今后应该有补贴的可能。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马占平也认为,应该对棉花给予财政支持,现在我国有粮油补贴,花不了多少钱,但效果很好。
马占平同时指出,纺织对国计民生贡献大,要保证它的发展,而要给纺织创造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棉花应从数量和价格、质量等方面保证纺织企业的需要。在加工收购方面,要加强管理,发展规模经营,加强规划。目前收购加工企业10000多家,登记在册的有8000多家,掺杂使假严重,难以保证质量。今后将淘汰一批加工企业,力图控制在2000家以内,加工能力5000吨。加工实行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质量提高。
此外,马占平说,增加植棉面积的主要余力是在新疆,但新疆存在运输问题,铁路部门在加强工作,力求增加一倍运力。
地区棉花消费&交易:
收购迟开张与运输紧张
新疆———据新疆棉花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徐延毅介绍,今年的生产、销售任务能够完成。在铁路运输方面,每年11、12、1、2月份是最紧张的时候,今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加强了发运力度,预计2月份能解决运输问题。
山东———山东省棉麻公司总经济师张共伟说,根据山东棉办统计,这个年度棉花比上一个年度减产,平均每亩70公斤,种植面积1269万亩,总产90万吨。收购的厂家很多,发改委批准的有680多家,但实际参与收购的远远超过这个数,主要集中在鲁南。2005年11月份,纱线产量36.9万吨,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企业3379家,消费总量150万吨左右。
四川———四川省棉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萍介绍说,四川棉花大幅减产,今年棉花形势还不明朗,运输比任何一年都紧张,由于新疆的棉花无法按时运达,加大了企业棉花资金的周转难度。
河南———河南华中棉花储运有限公司的一位与会者说,由于阴雨天气较多,河南棉花减产,收购向后推迟,60%的棉花还在农民手中,好几个产棉区还未大规模收购。因为农民惜售,错过了前期收购。河南纺织上升很快,用棉量110万吨左右,产量50万吨,缺口较大。由于地处中原,棉花大量流到江浙地区。
广东———来自广东省纺织供销公司的一位与会者介绍,广东用棉量不大,一年25万吨左右,两极分化。高等级的棉主要是用于环锭纺,150万锭,大都是深加工出口;低等级棉主要是用于气流纺。高等级棉花运输问题较大,因为大部分是新疆棉。现在,环锭纺的棉花库存仅够一个月,一个月后开工是否受影响还不知道。低等级棉大都来自内地,运输好解决一些,可以汽运。
安徽———安徽安庆天人棉业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安徽棉花受灾,收量下降。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成效没显现开展力度有待加强
2005年是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的第一年,中国纤维检验局王丹涛处长认为,推行工作不如试点阶段。试点阶段,企业设备更新3月份就开始了,而现在参与改革的300多家企业好多还没有开始进行设备改造。原因是企业还在观望,另外也受资金等因素影响。
改革的成效还没显现,参与改造的企业的棉花竞争力还不突出,棉价可能会高一些,但同时这些企业的成本也高。王丹涛指出,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纺织需求而做的,因此要与纺织企业加强联系。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
开展物流配送试点打造网上棉花超市
2005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完善交易规则和交易办法、改进交割办法、加大仓库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总经理王怀贵透露,2006年一些新的业务将推出。
首先,推进保税进口棉交易新业务的研发。目前已确定了青岛保税库为试点的运行计划,准备在2006年2月份开始推行。
其次,进一步改进交易交割办法,打造网上“棉花超市”。要做到所有的交易品种每天都可以自主选货,每天都可以交割结算。
第三,开展物流配送试点,为买方交易商特别是纺织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棉花物流配送在我国尚未起步,市场运作潜力很大。交易市场已初步具备了进行棉花仓储物流配送服务试点的条件,2006年将着手起步。
最后,在新疆设立办事处,把服务延伸到棉花产地。2005年11月,交易市场在乌鲁木齐设立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新疆办事处,负责统一管理、协调交易市场在新疆(包括兵团)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