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未来中国纺织业追求三大创新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06-02-10

    “十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有这样一组喜人的数字:

  纤维加工总量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长到2005年约2600万吨,增长91%,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5%左右。中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纺织制造业体系;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2000年的19400户增加到2005年的34973户,资产总额增长61%;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530.44亿美元预期增长到1180亿美元,增长了122.6%。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4.6%上升到2004年的22%。

  面对这些令人惊喜的数字,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使中国纺织业有如此长足的发展?答案是,自主创新。

  自主科技创新让中国纺织行业跨越了一大步。“十五”期间自主创新对纺织行业发展贡献最大的项目要数聚酯、抽丝技术了。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技术每万吨投资额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0,建设成本下降了95%左右;自主研发的涤纶直纺长丝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过去的1/15~1/12;自主研发的涤纶短纤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过去的1/10~1/8;建成的1472万吨聚酯生产能力85%是使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这些自主技术奠定了“十五”期间化纤行业大发展的基础。“十五”期间建设化纤能力1127万吨,60%以上采用自主研发技术,节约2188亿元的投资,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45亿元。

  另外,我国自主开发的大豆蛋白纤维、竹浆纤维、蛹蛋白黏胶长丝、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纤维等新型纤维在实现产业化方面有重大进展。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成功家蚕基因图谱,并着手进行真丝改性,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黄麻纤维、大麻纤维、竹纤维等,加快了中国纺织国际化进程。

  自主创新使中国纺织行业质量效益得到最快速的提升。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劳动生产率从人均3万元增加到5.1万元。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利润2005年增长了31.15%;资产负债率从65.49%下降到61.08%;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从2000年1.86次提高到今年的2.45次。资本增值率从2000年的11.61%上升到去年11月的14.86%;产成品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从18.32%下降到17%。

  中国纺织业的成绩也受到国际认可。美国贸易委员会在2003年对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供应国调查结论中说,中国企业以低廉价格提供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纺织服装产品,成为美国进口商、零售商的首选国,是因为中国出口商品加工质量有较大提高,才能大量进入发达国家中高档市场。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期的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自主创新的时代。在1月12日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十一五”纺织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自主创新。纺织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面临国际挑战,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走创新之路。

  据了解,未来纺织工业将从三方面实现自主创新:首先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实践证明,仅仅有上乘的加工质量不足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现在许多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仍然要靠高价进口,而纺织行业在2004年确定的行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十项成套设备攻关已经纳入到国家级攻关目标,28项攻关技术逐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二是营销管理的创新。创新科技生产力,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利润空间。目前,一些OEM或者完全依赖中间商出口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是同类产品内销的50%到70%。因为内销掌握自己的营销网络,而掌控国际营销渠道的出口利润率是内销利润率的1.5到2倍。凭借自己局部的优势和资金的有利条件,去和外部的优势整合,使自己切入到高端产业链,跳出OEM。现在我国已有很多优势企业走这条路,当我们提倡走出去的时候,并非局限在要把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出去,不是简单地把设备转出去,是跨国配置,我们要高端产业链环节的地位,这是走出去最主要的目标。

  第三是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步伐,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要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大目标,因为长期以来,上下游纵向整合难,横向优势互补的整合也难,重大攻关项目需要具备网络性的社会整合。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