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外资展览公司中国市场变迁:面对危机与挑战

来源:中国贸易报 | 发布日期:2007-12-20
    2007年,本报以专栏形式,持续关注了外资展览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以德国为主的国际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悄然发生了改变。尽管中国会展市场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但并非就是一块唾手可得的大蛋糕。中国本土展会组织者一改当初热切寻求与外资公司合作的境况,反而日益成为外资展览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
   
     近几年来,中国会展业界围绕外资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种种话题,从未停止过。从最初狼来了的惊呼,到与狼共舞的试探,再到携狼共舞的过渡,中国会展业市场的转变之快,让外资展览公司高层始料不及,迫使他们对德国媒体坦陈:“德国会展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堪忧。”
    
    是什么令国际会展巨鳄们如此恐慌呢?
    
    中国会展组织者的进步有目共睹,如邀请专业采购商、加大在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请第三方专业公司监控专业观众及建立数据库等举措。尽管在更多细节上,中国会展组织机构还缺少高素质人才,但各类培训院校和专业机构正在不懈努力,一切都在朝着更专业的轨道迈进。
    
    中国会展业日益成熟的现状,迫使国际会展巨头们改变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会展业界开始思考本土展会如何与国际巨头合作,以及如何运作资本进行战略性发展。同时,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外资巨头们也开始转战中型会展城市。
    
    展览巨头的生存法则
    
    外资展览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生存并非预想的那么轻松。至少,在外资公司扎堆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格局显得有些复杂:一方面,要面对来自中国以外的展览巨头;一方面,还要面临以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等主办机构展览项目资源的约束。在双重竞争压力下,以德国为主的几大外资展览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战略可谓是如履薄冰。
    
    经过前6年品牌展会移植高峰期后,外资展览巨头的中国市场扩张战略发生了极大改变。自2006年开始,一些外资展览公司将触角伸到中型会展城市。在经历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城市展馆以及会展资源的瓶颈之后,国际会展巨头发现,一些中型会展城市有着令人欣喜的发展空间,尽管在国际上这些城市不具知名度,但他们希望借助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参展商和采购商,向他们展现中国中型城市拥有的更多商机,这项举措确实让中国的中型城市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于是,外资展览公司开始了在中型会展城市的跑马圈地运动。随着国际会展巨头频繁考察成都、重庆、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推动了一轮中型会展城市热的浪潮。但外资公司并不如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高调移植品牌展览项目那样自信。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型会展城市的区域资源和机遇,展览巨头们显得尤为谨慎。
    
    8月23日,2007青岛国际新型生活方式展在青岛举办,这一展览项目是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自品牌展会移植后,首个自办展项目。据慕尼黑展览(上海)公司高层介绍,该展会的前期市场调研历时2年,其目标是顺应中国中型城市高收入家庭的需求变化,引领度假购房、理财投资与户外运动等新消费趋势。据记者了解,慕尼黑还对成都和杭州进行了市场调研,并曾有意在2个城市举办展览项目。
    
    无独有偶,同样来自德国的展览巨头汉诺威,于2006年入主“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这只是汉诺威进入中型会展城市的第一步,按照其发展规模,其在中国市场至少要锁定7个中型会展城市,迅速扩张在中国市场汽车展览项目的计划。
    
    外资选择进入中型会展城市,很大原因在于京沪穗同题展会贴身肉搏很残酷。关注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进入中型会展城市,是因为,其与香港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鞋展·鞋材展”,在做了很多宣传后,最终因竞争压力取消了该展会。转而选择在广东东莞举办了“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杜塞尔多夫中国展览公司董事总经理冯培喜解释说:“一个生意人,每做一个展览项目都必须要考虑利益和回报。”或许冯培喜说出了所有外资展览公司高层的心里话。
    
    外资中型会展公司挺进中国
    
    中国庞大的会展业市场,牵动的不仅是国际展览巨头们敏感的神经,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中型国际会展公司的注意力。就在国际会展巨头急于寻求新突破口时,初试中国会展市场的中型会展公司,似乎并没感觉到压力。他们甚至认为越有竞争越有机会。
    
    德国纽伦堡全球展览公司总裁克劳斯曼极为自信的表示,尽管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并不会影响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决策。她认为,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其更好地选择中方合作伙伴,更好地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效地促进纽伦堡开发中国市场。2006年10月,纽伦堡展览(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克劳斯曼说,纽伦堡不能和德国排名前5位的展览巨头相比,但纽伦堡可以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区域,运作更加细分的展览项目。 
    
    目前,纽伦堡在上海举办的展会项目有“国际门窗及幕墙展”和“国际有机产品展”。据了解,纽伦堡专注于专业技术类题材的展会,其负责人认为,专业类展会尽管题材范围很小,但很容易在某一领域迅速做大做深。一旦有机会,纽伦堡也考虑将其专业类品牌展会移植到中国举办。纽伦堡高层认为,在中国成立的独资子公司会进一步拉动纽伦堡海外业务的增长,同时也是纽伦堡加强国际化扩张的重要举措。
    
    与其他展览巨头挥师进驻中国上海不同,EWI 2006年8月宣布,除洛杉矶、芝加哥、底特律北美三大运营中心外,将首个海外子公司设立在中国上海,命名为美翼腾展览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其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开发与管理。据知情人士介绍,EWI选择去年进驻中国,除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外,同时还看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据记者了解,为提前把握世博会商机,目前,EWI已成为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会员、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战略合作伙伴、世博集团下属公司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公司合作伙伴。EWI进入中国市场可谓思谋已久。EWI市场行销总监麦修·E·哈勃德向媒体透露,5年前,美国EWI首次接触中国会展业后,就产生了在中国开设办事机构的设想,并且确定要把中国会展带向国际的同时,也把国外会展带进到中国。
    
    EWI高层表示,目前中国展览公司水平也很高,但和国际展览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很多公司的服务仅限于搭展台。这位高层认为,中国展览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却具有不可复制的低成本优势。EWI愿意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和材料的低价格,使其运营成本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展览巨头大中国区高层重组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里,外资展览巨头一个共有的现象引起了中国会展业界的关注:包括励展、博闻、慕尼黑等大中国区高层纷纷重组。
    
    其中励展高层重组与众不同。11月22日,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勤学厅宣布设立“励展中国奖学金”,这是国际展览公司首次在我国设立会展类奖学金。此外,业界更关注的则是,这是兰德龙最后一次以大中国区总裁的身份主持正式活动。今年10月17日,励展博览集团英国总部已经正式宣布:兰德龙将于2008年1月担任励展博览集团国际销售部(ISG)执行董事,常驻办公地点是励展英国的全球总部,同时,兰德龙也将加入励展博览集团的全球董事局。接任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国区总裁一职的是担任励展泰国公司总裁22年的Preecha Sananwatananont(中文名字:陈汉文),此人在展览业的经验极其丰富。
    
    在中国任职的3年时间,兰德龙先后并购“国药”、“国际机床展”、“深圳华博”,使励展在中国会展业界成为一种神话。
同样以高层重组引起业界关注的还有亚洲博闻。11月初,爱新克接前任孙秉德一职,出任亚洲博闻行政总裁。尽管此前亚洲博闻方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非常谨慎,但有关爱新克拥有15年管理企业业务的经验,曾受聘于VNU展览集团,从1999年在该公司工作至今。爱新克曾担任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的亚洲区首席执行官,管理VNU在上海、广州、北京和香港等地举行的逾20个展览会的信息,在爱新克履新前就已经在其网站上公布了。
    
    可以看出,爱新克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工作能力强。但他接任的亚洲博闻总裁一职并不轻松。如果按照其前任的发展战略,亚洲博闻在中国内地会展市场的目标是:做大型、专业的展览会,且对不同行业发展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亚洲博闻在中国内地举办的展会涉及13个行业。尽管亚洲博闻已在上海、广州、北京确定了市场区域,但目前北京并不是其重要的目标市场。其前任曾透露,2008年1月,亚洲博闻有可能在澳门举办新展览项目,这对爱新克来说或许是首先需要面对的挑战。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亚洲地区管理层重组则要比上述2家动作稍显快些,10月16日,原任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北京合资公司京慕展览公司总经理毛大奔,接任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上海子公司董事总经理一职。其前任张树青任职集团亚洲控股公司常务副总裁负责中国大陆业务。其中主要负责在上海与中国政府部门、协会和展览项目合作伙伴的联络沟通;协调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亚洲控股公司、上海子公司和慕尼黑海外展览有限公司IMAG在中国所开展的展览业务。
    
    编后:
    外资展览公司利用先进的展览理念、庞大的营销网络、成熟的办展经验把各自的品牌展览移植到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展会形成了竞争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尽管中国会展业还存在不太规范的现象,但毕竟已经引起业界和相关机构的关注。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