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科技发动服装产业驶入“朝阳”车道——解读“提高科技贡献率”含义
服装产业具有多重性。从劳动密集和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来讲,它有传统产业的性质;但从服装产业自身内涵、发展趋势、具有文化品位、与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特点来讲,它永远没有“夕阳”的概念。
因此,经济学家指出:理论上讲,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夕阳管理和夕阳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衡量,被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属于传统产业的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属于“朝阳产业”,尤其是在当前,高新技术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致使全球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出现全新变革,这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产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技对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行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科技被提到了和品牌相同的高度,成为整个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点。
事实上,中国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已表明,服装产业的发展一直是与科技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从家庭缝纫机到工业缝纫机,从人工裁剪到全自动电脑裁床裁剪,从原始的人工数据录入到各种信息化软件的运用,再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于整个供应链的控制……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都给服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
尤其在2000年以后,当来自西班牙的快速时尚品牌ZARA凭借其贯穿流行资讯收集、生产、物流、终端控制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强大信息系统,在全世界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了世界服装品牌的另一种经营模式时,业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之于服装品牌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这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服装品牌的经营者带来了巨大启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技是服装品牌与服装产业不断提升的“发动机”。而在下一个10年乃至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中国服装产业也将继续在这台“发动机”的发动下取得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建设服装强国的目标。
理论指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产业结构都出现了新变革。以高新技术改变传统产业发展,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高新技术群,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传统产业,新材料层出不穷,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令人眼花缭乱,这就给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注入了无限的发展活力,也带来了无限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需要从提高先进装备的比重、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的强度、提高产业队伍素质三方面入手。
装备、研发、产业队伍素质——提高科技贡献率的三个着力点
提高科技和品牌对于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当前实现产业提升的两个重要着力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概括起来就是‘创新的贡献率’。”在这两个贡献率当中,提高科技贡献率是为提高品牌贡献率服务的,它是提高品牌贡献率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形式。因此,提高科技贡献率事关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能否转变此前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服装强国的大计。
根据杜钰洲会长的分析,提高科技贡献率有三个着眼点,即大幅度提高先进装备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大幅度提高产业队伍素质。他分析“这是行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条件,哪一项都不能忽视”。
首先,先进的装备不仅是纺织服装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先进社会化关系的指示器,它能引导全行业积极调整投资结构。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服装产业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先进设备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产业萌芽、发展的时期。那一时期,整个产业经过了以家用缝纫机为主、工业缝纫机为辅的发展期,企业也多为单一品类加工型。到1978年,全国共有服装企业7700家,服装年产量6.7亿件,出口创汇7.08亿美元。
此后,经过国家和部级技术改造、科技攻关、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产业经过了以工业缝纫机为主、家用缝纫机为辅的发展期。至1995年,我国完成了第一次服装产业升级,由此奠定了我国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尤其是通过“七五”时期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二三维CAD设计”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八五”时期的“服装CIMS应用工程”、“国家服装设计与加工工艺示范中心”等国家863项目;“九五”时期的“服装企业MIS管理系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十五”时期的“服装企业ERP系统”、“PDM系统”、“三维CAD服装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应用及带动作用下,我国服装产业的装备水平、服装CAD水平、服装科技研究水平已得到大力提升。目前,我国服装产量和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实现了产业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其次,研发投入的多少直接反映产业创新的实践能力。
杜钰洲会长指出:“重硬件、轻软件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企业如果仅仅只有先进的制造技术装备而不注重研发,最终还是不能产出创新价值,也不能自动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研发的主体、创造的主体以及投资的主体。当前以及今后,企业要努力转变先前对技术进步、开发创新不太重视的观念,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附加值中的比重,提高科学技术对于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再次,所谓的产业队伍素质,不仅指产业队伍中的个人素质,还包括社会化水平,比如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产学研的结合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等。
杜钰洲会长指出:“提高产业队伍素质既要提高职工素质,又要提高社会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资源的集约化效果。”
杜钰洲会长综合分析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艺术生产的形态和基本面貌,它对纺织服装品牌的精神审美价值的创造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科技的创新不仅会大大提高物质生产力,还会极大提高艺术创造力。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高新技术群,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关系人类生存质量的传统产业,新材料层出不穷,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令人眼花缭乱,这就给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注入了无限的发展活力,也带来了无限的提升与发展空间。事实上,从2001年到2005年的5年间,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进步最快、品牌发展最活跃、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时期。今后,科技对于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要越来越大。”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在大力强调提高科技贡献率的同时,产业对于一直以来成就了自身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也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过去的近30年间,我国服装产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挥了劳动力成本、资源等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当前,这种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但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当中,它还将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存在。因此,产业对于自身的传统优势决不能忽略。
发展探索
科技对于服装产业的贡献、改变与提升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上游的纺纱、织造、面辅料生产、染整、洗水等,中游的成衣生产制造、新产品开发、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下游的终端控制、销售网络管理、各种流行销售资讯的收集等。可以看出,产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提升都与科技有关。
在这当中,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后,要想提高科技对于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企业首先要转变经营观念,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科技对于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并真正把其落实到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去。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提高科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的贡献。
科技贡献一—提升服装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能力
国内致力于建设高级成衣品牌的企业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它们想要的高档面料在国内往往找不到,最后,只好舍近求远,远赴意大利、法国等地去采购。
对此,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近四年间,意大利纺织品出口到中国(含香港)的增幅为55%,这占意大利本国纺织品出口总量的7.3%,同时,出口给中国客户的产品价格比意大利本国纺织品的平均出口价高出48%。
制约中国服装品牌附加值提升的一个重要要素在这里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产业链条上游环节的差距,制约服装品牌发展。而要改造这种状况,就必须提高科技在其中的贡献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指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在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滞后于纺纱织造,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改善天然纤维性能,推出适应新原料和新产品的染整配套工艺技术方面还存在差距,对能提升面料附加值的各种新型差别化纤维、改性天然纤维、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及功能性与高性能纤维的运用还不够。这种工业装置水平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国服装产品在上游面料上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大在技术工艺研发上的投入和创新力度、提高技术工艺水平,直接关系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以洗水产业为例:当前,通过洗水等后整理工序使服装产品形成某种时尚风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牛仔装领域,牛仔的时装化风格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洗水等后整理工艺完成的。但目前,整个产业在这一块依然和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这制约了服装品牌品质与附加值的提升。
一位洗水企业的工程师表示:整个上游产业的发展正在给洗水产业不断提出新挑战,洗水产业的技术含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为了保持丝光棉面料的本色,要求在洗水之后依然能做到不变色,而且能保持丝光棉本来的亮度。这就对洗水企业的工艺技术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但当前,在整个产业当中,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能对洗水工艺进行深度研发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这制约了洗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水平;另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是,“有些问题并不是依靠后整理环节就能解决的,因为在上游的纺纱、制造、织布等环节就形成了差异,所以到了洗水环节,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对此一位企业家指出:从当前的情况看,在技术装置、研发和提高产业队伍素质方面,后两者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先进的生产设备花资本是可以买到的,但是,工艺的创新、研发水平的提升、资源要素整合却需要一批掌握了高技术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整个行业是个考验。
差距不能否认,但可喜的是,一些上下游企业目前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开始有所突破。
例如,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高档衬衣色织布料生产企业。依靠科技创新,2006年它成功地开发出了300支纯棉色织面料,实现了世界纺织行业的新突破。如今,美国市场1/3的高档衬衫都由鲁泰生产的色织布制成。鲁泰凭借科技创新赢得了市场,这一点可以给其他企业启示。
科技贡献二——提升产品合体率与舒适度
很多服装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努力追逐时尚潮流的同时,要想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服装的舒适性、合体率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求得突破。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对于中国的服装品牌来说,时尚的设计是必须有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今后,品牌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本能的需求,即对于舒适度和健康性的追求,这关系到企业的长久竞争力。
而解决舒适性与合体率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对人体工学的研究与人体尺寸数据的测量。有企业曾这样评价:在设计生产时,是否充分考虑消费群的人体尺寸数据,是服装品牌是否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障。
但是,我国服装产业目前在这一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很多国内的男西装产品的版型不合身。
问题出在哪里?
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分院服装设计系主任赵伟国指出:科技在西服产品中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产品的“宽容度”上。在欧洲,西服的货号只有4~5个,却能满足所有体型消费者的穿着需求,这表明其每个货号的产品的“宽容度”很大,充分体现了西服产品的线性特征。但在中国,西服产品虽然也有好几个货号,但消费者穿起来有时是胸围合适、袖子长短不合适,有时是袖子长短合适、版型却不合适。“这种问题不是设计所能解决的,就得依靠技术。”
一位企业负责人则表示:合体率不够是因为很多企业如今所采用的版型标准依然是20多年前的标准。
根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成年人人体尺寸调查工作。当时测量的项目包括腰围、胸围、臀围、肩宽、腿肚围、身高等共80个项目。之后,我国颁布了《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国家标准。到了1986年,国家为了制订《服装号型》国家标准,又开展了一次全国性人体测量工作。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标准,正是1986年的这个标准,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
那位企业负责人还表示:“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中国人在体型结构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国家的人体尺寸数据却没有得到有效更新,很多企业对此也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已经制约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而以上问题要想很好地解决,就必须依靠科技。
专家介绍:人体测量技术最初是手工测量,如今已发展到三维人体扫描阶段。从过去的二维测量到现在的三维扫描,运用了现代光学、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学、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先进技术的运用,使人体数据测量的速度更快,只需短短的十几秒钟就可以获得几十个部位的尺寸,数据也更准确,覆盖面积更大。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三维扫描技术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它们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例如,美国选用了自然光分层轮廓测量的方法以取得人体全身的三维描绘。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滞后,即使有一些先进的设备,也多是引进国外的产品。
对此,蒋衡杰指出:受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的限制,我国目前还没有更专业的服装用人体数据库。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体体型不断变化,致使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服装号型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也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原型系列、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技术标准体系。
“今后如果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在人体原型数据研究和服装结构研究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有效解决服装合体率和舒适度的问题,那么,中国服装品牌的品质会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整个产业的经营水平也将有新的突破。”那位企业负责人说。
科技贡献三——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
产品同质化成为当前困扰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事实上,企业经营的相对粗放性,轻视产品的原创开发而重模仿跟风是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长时间以来,很多企业秉承“广告开道”的营销思路,认为只要保持广告的高投放量就能带来销售业绩增长,因此把大量的财力都投入到广告宣传当中。
据统计,当前,国内服装品牌每年用在广告投入上的费用占到了总销售额的8%—12%。相比之下,企业用在研发方面的费用投入“少得可怜”。
根据工业普查资料,当前,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综合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287%。其中,纺织业为0.3%,服装业为0.16%,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为3%-5%,有的甚至达到了10%。这其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但一个事实是,今后,随着产业整体竞争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品牌要想在竞争中具有优势,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持续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大力提高科技对于品牌附加值的贡献率。
其实国内一些企业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榜样。
雅戈尔目前已经形成了梭织面料研发、毛纺织、染整研发中心等6个专业技术中心,整个集团每年的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亿多元,占销售收入总比重达到了4.45%左右。
以雅戈尔的“拳头产品”衬衫为例:在连续开发出HP、VP等国家重点新产品之后,它又开发出了防水、防油、防污的纳米拒水拒油面料、NV纳米免熨衬衫以及DP全棉免熨精品衬衫等具有全新科技理念的产品,它们都被列入了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和火炬计划。
国内羽绒服领域的“大哥大”波司登同样是这方面的典范。
自1996年开始,“波司登”每年投入到研发和设计方面的费用占销售额的3%—7%不等,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由原来的每年几款增加到如今的每年四五百款。自2004年起,波司登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研发,将纳米技术引入防寒服领域,革命性地推出拒水、拒油、拒污、透气并具有自洁功能的中科纳米羽绒服。2006年,它又研发出了抗菌、防霉、防蛀、防异味“四效合一”的健康羽绒服。正是由于它的带动,引发了羽绒服产业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
强大的研发能力大大提升了波司登的品牌附加值。2006年,经权威部门评估,波司登品牌价值达到102亿元,名列全国服装类第一名。今年9月份,波司登又被评为迄今为止国内服装产业的唯一“中国世界名牌”。
这两个品牌都给国内其他服装品牌的发展带来了启示。对此,杜钰洲会长指出:“十一五”期间,如果企业综合研发投入的强度提高到1%~2%,那么,仅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将达到1500亿~3000亿元。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整个产业的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就已相当可观。
科技贡献四——实现企业对产业链的综合控制力
一流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未来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尤其是在当前各品牌位于全国各地的连锁销售网点、供应商不断增多、供应链相对拉长的情况下,谁能更好地控制企业在采购、生产、物流、配货等多个环节的运作,谁能更好地对供应链进行控制和管理,谁就能在市场中取得话语权。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信息管理技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善、高效的快速反应信息化平台系统。ZARA、沃尔玛等模式的成功都更加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例如,ZARA在自有的20多家工厂和放单的400多家工厂之间有一个总共长达200多公里的地下传送带。它通过光学读取仪器分辨不同衣服,每小时可以分类6万件衣服,错误率只有0.5%。它通过信息系统,使全世界任何一家店铺的销售数据在第一时间内都能传达到公司总部和设计师手中,设计师据此又迅速设计新品,然后再迅速下单生产。其产品从设计到完成生产,只需要10天时间。
事实上,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面,国内一些一线品牌也做出了探索。
雅戈尔:依托信息化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雅戈尔开创了中国服装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行产业纵深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之下,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沟通与共享、保证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对产业链的综合管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为此,从2002年起,雅戈尔投资近1亿元,开始打造信息化平台,完成集团数字化工程和软件设计,并进行161家分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150家卖场数字化管理工程建设。
雅戈尔集团总裁李如成表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往下游走,从物流部、营销系统到分公司的管理系统,再到卖场POS系统;另一部分往上游走,从生产厂方的ERP到面料供应商。利用先进强大的信息网络,可以打通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将分散在各地的需求、资源和库存数据集成起来,进而推动整条供应链整合。
根据介绍:经过信息化整合后的雅戈尔,反应能力大大提高。在下游,每天的发货量、销售量、库存量等终端信息都能在系统上得以反馈;在总部,有专人对最新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对相应环节做出调整。这样,就可以精确地预测和协调,使得供应链的弹性和速度做到最大,从而实现生产和市场最大程度的吻合。
美特斯·邦威:信息化成就快速反应能力
美特斯·邦威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虚拟经营的模式创新,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来自于贯穿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目前,美特斯·邦威的信息化平台系统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MBFAC-ERP)、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MB-ERP)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MBAGT-ERP)共同组成,涵盖了总部系统、工厂系统、代理商系统、专卖店系统以及与电子商务系统等外部系统的接口,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其系统覆盖了全国与其有固定合作关系的200多家面料厂、辅料厂、成衣厂以及品牌的1800多家加盟店,范围遍布800多个市县。
根据介绍,依据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美特斯邦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掌控全国庞大的生产经营企业和销售网络。
周成建表示:服装产业未来的竞争将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因此当大家都开始做虚拟经营模式时,美特斯·邦威就开始求变,运用信息化系统对产业升级。此前,美特斯·邦威一张订单的处理周期需要10天,现在只需要2天~3天。原来完成财务结算需要40天,现在可以实现实时结算,而且只用一个财务部人员就可以完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应用,不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还为企业快速、低成本、大规模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支撑。
综合分析,先进、完善、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当前对于品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销售终端的专卖店和连锁店中,产品的销售计划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网络化,也可以依据信息系统的系列数据,不断对先前的销售计划进行印证或及时修正。
第二、信息系统可以发挥对整个销售网络的全盘监控功能,若商品在实际销售中出现问题,系统可以进行提前预警。
第三、信息系统可以使信息的传达快捷、便利、高效,从而使品牌的整个物流信息的传达畅通、高效、准确,这就能大大加快产品在整个链条上的流动,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四、有一系列数据和信息系统做支撑,对于企业实行高效、科学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终,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可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交货、物流,在零售终端的资讯收集和配、补货都能实现快速反应,从而形成品牌对于供应链的综合管理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据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在产品生产领域,SPS(流线化生产系统)、TPS(丰田生产方式)等技术都将被大量运用;在销售领域,GMS、CDMA2000、3G等技术都将被大量运用;在信息系统中,RFID射频条码都将被大量运用,而物流则有可能交给专业物流公司FEDEX、DHL、EMS等去做。届时,企业对于产业链的综合管理能力将凭借这些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更大突破。
然而,从总体看,中国服装产业在这方面还刚刚起步。
对此蒋衡杰指出:近几年,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精神的指导下,我国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例如,服装企业CAD普及率仅在20%左右,中小企业的应用率极低,已实现ERP系统的企业仅为0.3%。未来,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