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棉纺织协会发出投资预警 转变增长方式成“十一五”重点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记者 戴红梅) | 发布日期:2006-09-06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访谈

      十五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入世后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棉纺织行业终于走出低谷,并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经济效益快速稳步增长。去年全行业实现利润近150亿元,今年上半年利润又同比增长了46%,同时,产销率也始终保持在97%以上的良好水平。

    良好的产业形势吸引了逐利的民间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十五”期间全国棉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533亿元,年均增长约40%,居纺织全行业之首。棉纺锭从2000年的3443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600万锭,纱产量也从2000年的660万吨增加到1440万吨,国家几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也没有遏制住这种过快的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投资仍高达284.77亿元,同比增长42%。面对这样的趋势,在刚刚召开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上,协会向全行业发出预警,要求企业充分认识到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并发出自律倡议,要求企业从行业的角度,自觉控制产能增长,坚持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

    投资过快增长潜藏危机

    《纺织服装周刊》:十五期间棉纺行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1000多亿元,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40%,请问这一时期的投资特点是什么?

    徐文英:首先是产业规模在迅速扩张。5年来我国棉纺锭从2000年的3443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600万锭,转杯纺从62万头增加到147万头,仅细纱机国内每年销量就达900万锭,转杯纺年均增长近17万头。

    其次是技术的提升,“十五”期间是我国棉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时期,新增固定资产中的75%用于先进生产力建设,购置先进设备,使我国棉纺织整体装备水平大为改善。棉纺环锭90年代及相当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由2000年占总锭数的31.66%,发展到2005年的57%,先进“三无一精”装备清梳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都得到大幅提升,2005年无接纱、无梭布和精梳纱比重分别提升到了55.3%、52.7%和25%的水平。

    《纺织服装周刊》:棉纺行业为什么投资热度不减?为什么你们要在行业经济运行良好的状态下发出预警?

    徐文英:棉纺织产业的这种高增长有其必然原因,一是配额取消后,国内外市场的拉动。国内市场需求仍是棉纺行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已由2000年的7.5公斤增长到14公斤;二是入世后出口的不断增长,拉动了纤维消费;不可否认,部分企业出于对纺织前景的乐观预期,也存在投资的盲目性。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产能增长应该有度。分析目前国内外市场形势,棉纺织行业虽然还没有出现产品销售不畅,但已经潜藏着很大的市场风险,粗放型发展的恶果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现。以棉纱产量为例,如果保持“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纱产量将达2850万吨,用棉量将达1930万吨,占全球棉花产量的70%,这是不可能的,市场不允许我们这样发展下去。

    《纺织服装周刊》:你提到要总结历史教训,自我防范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的巨大投资风险。这种风险体现在哪里?

    徐文英:很多人不太了解棉纺织行业,认为市场产销两旺,出口不断增长、行业利润不断提高等等。事实上,棉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1%,约64%的企业利润率在3%以下,这种利润还是企业千方百计内部挖潜,四班减三班、降低财务费用、降低工人工资挖出来的,棉纺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普遍不足700元。

    目前棉纺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原料问题。棉花缺口逐年加大,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了274万吨棉花,占全部纺织用棉的43%。另一方面,我国棉花进口仍需配额,而国家对配额发放会综合考虑,不可能你要多少就发多少,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配额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取消。棉花的供求矛盾,使我们不得不承受原料的高成本,我们的棉价每吨要国际市场上高出2000多元,原料不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潜在威胁。

    其次是大路产品的供大于求。很大一部分企业只能生产低档和常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卖不上价,不仅企业赚不到钱,还消耗了资源,加剧了行业间的恶性竞争。低价产品出口还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使反倾销案例逐年增长。

    产能增长还带来了能源及运输的紧张和环保压力的加大,招工难现象已非个别。电、煤、油的频繁涨价,无疑也加大了企业成本。

    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人民币从去年以来升值已超4%,缓慢升值已成必然。出口退税还将下调2%,同时国家已将纺织行业列为增长过快行业,银行已限制对纺织企业贷款,再加上贷款利率的提升,企业还有什么竞争力?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宏观环境已不允许棉纺织行业的规模再扩张。

    往年,我们棉纺织行业的理事会都是每年一届,但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开了三次重要会议,我们一直在研究行业形势和如何转变增长方式问题。

    行业将进入转型期

    《纺织服装周刊》:作为传统行业的棉纺织行业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期间,行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徐文英:“十一五”将是中国棉纺织行业重要的转型期,我们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应该看到,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力水平偏低仍是我国棉纺织行业的普遍问题。尽管近几年行业技术进步很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7600万纺锭中,80年代以前设备还占近一半,这些设备已使用了大约30年,亟待更新;清梳联、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的比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远。设备的低下造成产品质量低,品种单一,企业用工量多,竞争力弱。因此我们提出,鼓励用新型技术和装备的增加来提高产品水平,鼓励通过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减少和控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及新增普通纺纱能力,逐步实现全行业竞争力的提高,这也是创新。

    在产品开发上,纯棉纺纱目前利润已非常低下,一些企业甚至是亏损的。因此我们将鼓励企业重点开发多种纤维不同配比混纺纱、加强非棉纤维的利用,面对市场消费走势,利用功能性化学纤维,开发抗菌、抗静电、等多种新型纱线及保健性纱线,织造方面向各种纱线交并、交织和各类提花产品方面发展。

    纺织服装周刊:你谈到,与周边国家相比,我国棉纺织产业在原料价格及人力成本等方面存在逐多不利因素,你认为中国棉纺行业应该怎样克服劣势提升竞争力?

    徐文英:首先要解决棉花价格问题。建议国家应取消进口棉花配额,放开棉花进口,确保棉纺业棉花原料的需求。在目前配额不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应取消进口棉的滑转税。另外棉纺织产品要征收17%的增值税,而棉花只征13%的增值税,建议国家采取“平征平扣”的政策。

    企业应自觉控制投资新增棉纺生产能力,加快淘汰陈旧落后设备和低档产品。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棉纺织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附加值,着力创造自主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利用先进设备,减少用人。我们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万锭用工减少到60-100人,无梭织机万台用工减少到150人左右,转杯纺减少到50人/千头。当然,优势企业可以做到更好。

    从产业布局来看,沿海地区应着力发展高、精、深纺织产品,并采用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的产业链衔接,提高我国棉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

    新型技术装备成投资重点

    《纺织服装周刊》:下一步棉纺行业在投资上将有什么变化?
    徐文英:自觉控制投资增长,并不是不要投资,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技术装备的提升上。现代棉纺行业装备技术正向自动化、连续化、机电一体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新型装备技术不仅缩短了工序,各种高质高效的自动检测、自调匀速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单机生产效率,万锭配台减少,并使成纱质量显著提高。新型棉织机采用机电一体化、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电子送经、电子落纱等,不仅使设备运转效率大为提高,也适应了新产品的纺纱与织造。

    为了改变我国棉纺织技术的落后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应发展的重点技术包括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工艺技术;集聚环锭纺(紧密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机电一本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技术以及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等。

    在装备上我们将重点投资:国内外先进的精梳联合机、使其占有率由2005年的38.4%提高到2010年的50%;国内外先进精梳机,使精梳纱比重由目前的25%提高到28-30%;国内外先进的自动络筒机,使无结纱比重由55%提高到70%;国内外先进的无梭织机,使无梭布的比重由55%提高到70%;新型纺纱机、电子多臂、CAD设计大提花装置、筒子染纱机及功能性后整理设备等也将是棉纺织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重点。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