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中国纺织业贸易结构发生震荡
2006年上半年,曾经被疯抢的“纺织品配额”竟然出现了剩余。记者近日从郑州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年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欧美的设限纺织品配额浪费率达20%。而真正让中国纺织业者担心的是,在配额需求不旺的背后,国际买家已经越来越多地另觅新欢。
配额炒家大跌眼镜
据中国纺织协会副会长许昆元介绍,进入6月,中国输欧、输美纺织品贸易寒意逼人。截至6月中旬,中国出口欧美的设限纺织品中,大多数类别的清关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与2005年同期相比,简直如云泥之别。
2005年初,由于中国纺织品大量出口,使得欧盟和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纺织品实行大棒政策。而为了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商务部从2005年下半年起,开始对中国出口欧盟和美国的部分纺织品进行配额管理。这使得纺织品出口的机会变得极为有限,因而有关配额的幕后交易也开始风生水起。
在看到2005年火爆的贸易场面后,市场人士普遍对2006年的纺织品出口看好,这使得出口配额价格被疯狂炒高。
“但事实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深圳外贸公司经理刘涛说。在临近纺织品配额再次招标的日子里,他将手头的输欧配额赔本卖了出去,“现在输欧配额基本上是有价无市,再不出售,恐怕会跌得更低。”
据许坤元介绍,与2006年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第一次招标相比,刚刚结束的第二轮招标配额的幕后倒卖价格已经出现明显的回落。
“由于早前的配额价格被炒得过高,许多国际买家都把订单转移到周边国家去了。”浙江服装企业老板楼明良感慨道:“配额的供需情况发生改变,炒家如意算盘落空也是必然的。”
国际买家远走他乡
让纺织工业协会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在配额需求不旺盛的背后,是国际订单“跑票”现象的增加。
据悉,在中国纺织品贸易受到配额制的限制后,包括沃尔玛在内的采购商,开始把“大单”抛向印度。除印度外,越南、缅甸、朝鲜也是欧盟和美国买家的转投目标。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高级项目经理韩佳升认为,过高的配额价格和出口受限,正在使国外的老顾客们渐渐“走失”,去东南亚其他国家寻求合作。
从2006年2月起,中国纺织品出口重地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呈现史无前例的下滑局面。其中,对欧盟和美国纺织品出口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2月份,对欧盟出口3.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和7.6%。
就连一直是中国纺织品出口“拳头产品”的T恤,今年也出人意料地“遇冷”,T恤的出口配额竟然也出现了剩余。
“这些季节性商品没有及时出口会浪费辛苦谈判得到的配额”,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最大任务是靠自身的优势来拿回流失的订单。
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分析认为,东南亚国家由于享受无纺织配额限制的有利条件,从而与我国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印度在过去三个月里,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每月都达到44%左右,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也有不俗的出口业绩。而反观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表现,每月的增长都在20%以下。
贸易结构发生震荡
对于订单的流失,纺织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表示,“目前,中国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25%,我们不可能谋求100%的份额,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增长也不会给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致命的打击。至少,中国的纺织品产业链是无人能企及的。”
他的这句话,在后来举办的广交会上得到了印证。在一向“服装成衣唱主角、面料唱配角”的广交会上,纺织品国际贸易的成交格局发生了逆转,“服装成交趋淡,而面料成交非常活跃。”这是许多参展商的一致感受。
此外,来自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数量出现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越南、斯里兰卡等地的采购商。“欧美客商将部分服装的订单从我国转移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后,接到订单的加工企业就到中国来采购面料。我们的纺织面料的质量还是很过硬的。”一位参加年会的老总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半年之内,各种国产纺织品原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扬。为了换取更高的利润,国内面料卖家们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竹纤维、蛋白纤维以及玉米纤维等新型面料。据韩佳升透露,“商家开发这种新型面料主要是为了带动面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
然而原料价格上涨,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200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一直没变。”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表现得很无奈,“这对我们谋求自主品牌发展的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