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成本与订单量影响下半年服装企业出口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发布日期:2006-08-23

    转眼已进入2006年下半年,在经历了上半年良好的纺织品出口形势后,纺织配额政策、纺织品招标政策以及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纺企“走出去”的政策,将给下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哪些影响?我国出口纺织企业下半年的主要困难又是什么?为能如实反映纺织企业的状况和出口形势,为纺织出口企业提供借鉴,记者采访了部分纺织出口企业和专家人士,以飨读者。

    随着纺织淡季渐行渐远,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也将迎来下半年的出口旺季;2006年度输欧、输美纺配协议招标的中标结果也被商务部于于日前公布,随之纺织品配额价格开始大幅下挫,在降低了纺织出口企业成本下,他们期待的便是出口订单的回流。在之前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纺企“走出去”的政策,也让部分纺织出口企业为之兴奋。这些政策对下半年出口企业的利好是肯定的,但利好程度在被采访的纺织出口企业眼里犹如杯水车薪。调查显示,出口产品生产成本和订单数量将量化我国下半年纺织企业出口。在纺织出口企业备感动力不足的同时,上海世之维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信息总监、中国第一纺织网主编、行业分析师马新征用“不容乐观”描述了下半年纺织企业出口形势。

    出口成本影响订单量

    纺织行业是我国产品出口创汇大户,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高达5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纺织品竞争在产品质量相等下,主要取决于产品价格,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价格取得竞争优势,与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产品成本显著增长,使得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失去了很多市场份额。劳动成本提高以及原料价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悬而未决的出口退税政策等是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下半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的关键所在。

    原料生产成本

    影响纺织品生产成本最初的原料便是棉花和化纤价格。今年上半年,内外棉过大的价差让外棉成为我国纺织企业的宠儿,纺织企业即使用1000多元/吨的高价购买进口棉配额而使用的棉花也比国产棉便宜200—300/元吨。在高成本压力和企业微薄利润下,进口棉成为企业首选也不难理解。因石油价格高涨,一直以来持续上升的化纤价格也增加了涤纱生产成本,导致涤纱价格一路走高。据福建一家主要出口中东、巴基斯坦等地区的纺织品出口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涤纱的出口已经开始赔本。

    下半年,特别是下年度棉花价格将较大程度上制约纺织企业的出口订单和出口量,纺织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当前棉花价格对出口企业生产成本来说相对偏高。山东岱银纺织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当前欧美的订单还没有,因为在成本支撑下出口纱线价格相对较高,欧美等客商还在观望。

    人民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同时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2%,纺织行业税前利润率的下降幅度在4%—10%;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其中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会较大。据新华网消息,央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汇改以来至2006年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8%。人民币升值对下半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的压力不言而喻。

    有关人士认为,出口退税虽然对纱线出口企业影响不大,但对服装出口企业却存在一定影响,目前仍作为不确定因素“威胁”我国纺织出口企业。马新征认为,国家有可能将下调出口退税税率,将直接影响到纺织品出口企业微薄的利润率。

    此外,结算方式也是制约纺织出口的因素之一。当前,一些国家纷纷要求合同签订后先预付一部分定金,等企业产品到达对方后,对方才将主要货款全部反还,这种方式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有出口纺织企业表示,在对方预留货款支付的时间差里,存在着因很多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如原料价格的变动,可能让纺织出口企业微薄的利润化为乌有。

    为降低纺织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减轻其压力,近期国家频频发出“组合拳”。先是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纺企“走出去”的政策,再就纺织品配额协议招标使纺织品配额价格大幅下滑。对第一项政策,马新征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放水养鱼’。它也足令我相信,政府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有意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贸易摩擦等制约因素,在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的同时,为国内纺织企业提供一个更为稳定有序的生存空间。”有关人士则表示,这项政策给了部分纺织出口企业一些希望,但这种雷声大,而落实到具体企业身上又是雨点小的政策,对整体出口纺织企业来说没有多大成效。

    对于纺织品配额协议招标,纺织出口企业却仍感悲观,他们认为这项政策是为了在短期时间内扩大配额使用量,关键在于订单和配额的时间性,这次方案出台时间仍显滞后,如果明年的纺织品配额政策缺乏一贯性,那么对于挽救流失订单的作用不大。

    不确定因素影响订单量

    我国纺织企业的出口成本直接作用于其订单量,而出口形势主要以订单量来衡量。下半年,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订单量。

    马新征认为,纺织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出口的增长,但从我国整体的出口规模和出口市场的变化趋势来说,还不足以严重影响到我国纺织出口的增长趋势。随着欧美配额的取消,我国纺织产品对欧美出口的大幅增长,使欧美市场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同时,我国对原非设限地区的出口仍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如2006年1-6月的纺织出口,罗马尼亚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地位也在短短的半年中从第22位迅速升至第6位,甚至超过了俄罗斯。对其他几个欧美周边国家的出口增幅也都在一倍以上,对保加利亚增长6倍。

    现我国对日、澳两个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所占比例已达到70%以上,在此基础上扩大市场份额极其有限,唯一的办法是促进贸易增长。

    我国对港、韩两个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是转口贸易,随着部分输欧美产品的重新设限,对港、韩的出口会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但其增长的空间也有限。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新型出口市场。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出口市场原不被大家所关注,但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统计来分析,这是一个新型的市场,“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9.68%、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37.12%,出口比重提高7个多百分点,接近三分之一,不得不令人关注。

    他认为从长远发展看,国内市场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依托。毕竟,任何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家都很难维持长久的出口增长率。当前不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比例,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依赖度都已经超过50%,再想通过大比例提高出口额来带动行业增长将日益困难。企业不得不面对两个选择,一是生产产品在国内消化,二是将新增设备低价转让,自主淘汰新增产能。然而,这对企业来说都是两难的抉择。

    因此,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而言,现阶段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国际竞争力,彻底摒弃低价竞争策略也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重要工作,毕竟,在国际市场上,“实力”才是决定自身话语权的基础。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