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纺织服装企业应如何看待外贸“跑单”
一轮“跑单”风潮正冲击着浙江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作为一家年出口额上亿美元的大型企业,浙江迪达公司副总朱献荣坦承:“这时候本应是接单旺季,但今年却旺季不旺,因为单子跑掉了不少。不过,他也承认,相比之下,迪达还是幸运的,因为不少浙江中小企业至今“颗粒无收”,没有拿到一份订单。而说起“跑单”时,朱献荣并没有表现出记者预料中的焦急和无奈情绪,反而显得异常平静……
“跑单”奈若何
事实上,早在去年下半年,这轮“跑”风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朱献荣深有感触:“以前和欧美客商洽谈很容易。但从去年下半年起,谈判难度越来越大,往往要加大推销力度才能勉强实现销售目标。产品价格也不好报,一不小心就落标了。”更让这位老外贸明显感觉不对劲的是,今年广交会情况也很不乐观,欧美客商大幅减少。
同样一幕,又在前不久的“2006年国际纺织品买家杭州采购洽谈会”再度上演。据了解,去年参加该洽谈会的欧美采购商有100多位,而今年只有去年的一半。不仅如此,这些采购商大多心不在焉。杭州一知名大衣品牌企业的展位,一上午才接待了两位老外,双方交流时间前后不到5分钟。
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浙江纺织、服装出口58亿多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7%,但与去年全年24%的平均增幅比起来,仍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对此,朱献荣认为,尽管这种回落有某些理性因素,但欧美订单的转移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订单跑哪里去了?“南亚和东南亚。”浙江新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永平说。他分析,这些地区的国家利用没有纺织品配额限制的有利条件,从中国手中夺走了大量订单。据介绍,在过去三个月中,印度纺织品出口增幅每月都在44%左右,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也都表现不俗,而中国今年前几个月的平均增幅仅维持在20%左右。杭州天燕纺织公司副总王红春就颇感无奈:“瑞典H&M公司将原来给我们的一些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业内人士指出,眼下的“跑单”,仅仅是个序曲,更大规模的订单转移现象将难以避免。
纺企很“受伤”
新大集团钱永平在反思,他认为“跑单”原因有二:一是国内企业受人民币升值和汇率影响,价格上扬,影响了出口成交;二是随着国内劳动保护法规的进一步健全,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保险金等都更好地得到保障,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也自然造成了订单向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
但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庆国看来,原因远非如此简单。这位对纺织贸易颇有研究的学者痛心地说,如果企业当初不是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利益,单纯依靠低价策略占领国外市场,而是把目标放长远一些,打造自主品牌,重视技术创新,那么,今天也不至于陷入这样一个“困境”。因为我们大多用的是国外品牌,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也就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
马庆国无疑点中了“跑单”穴位。譬如,从这次“跑单”产品的类别来看,大多属于价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比拼的就是一个劳动力成本。在南亚、东南亚等地,劳动力价格比我国低,虽然他们目前在生产分工、组织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有缺陷,但发展潜力不言自明。
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也导致一度炙手可热的纺织品配额如今都成了烫手山芋。钱永平透露,目前浙江纺织品配额价格都在“高台跳水”,平均跌了三成。在纺织品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的绍兴县,这一现象更加突出。绍兴县服装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显示,价格大幅下跌的输欧美纺织品配额集中在服装类,平均跌幅30%以上,其中输欧的4类T恤配额价格从年初的最高5美元/打降至目前的3美元/打,跌幅高达四成。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05年纺织行业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指出:“行业内部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将影响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跑风”未必不是“福”
浙江迪达公司朱献荣坦言:“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正因如此,在不少人忧心忡忡之时,他却表现得出奇的平静。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动力,促使浙江纺织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有例为证。同样是在广交会,有人两手空空,有人满载而归。步森集团外贸部吴先生说,虽然去年纺织品出口贸易争端时期,也曾有过衬衫订单流失到孟加拉国的“挫折”,但大多数老客户还是对“步森”情有独钟。他说:“跑不跑单,关键看你有没有自己的品牌。”
朱献荣说,在去年贸易情况下,中国纺织品行业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企业逐步发展升级换代产品,因为高端产品的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其报价必然有所提高。
马庆国教授还指出,订单转移,也不排除浙江纺织企业主动“走出去”的因素。据悉,面对中国与欧美贸易之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浙江企业近年纷赴东南亚等地办厂,以免受贸易摩擦的影响。去年,宁波申洲针织集团投资3000多万美元,在柬埔寨兴建了一家年产20多万件的服装厂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皆为其所用。
无论如何,浙江纺织内在缺陷不容忽视。专家表示,不仅浙江纺织,中国纺织也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重视技术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用文化和技术共同支撑起品牌形象。“现在国际上的‘中国热’是一个绝佳的战略机会,就看纺织企业能不能觉悟,尽快调整结构抓住这个契机。”马庆国说。
